韩城行鼓表演「腰鼓非遗文化传承」

互联网 2023-02-14 10:35:5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韩城行鼓表演「腰鼓非遗文化传承」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韩城行鼓

在韩城这些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闪亮、最为独特和最能代表韩城文化的要数韩城锣鼓了。韩城素有“锣鼓之乡”的盛名,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不论村落乡道、还是沟沟坎坎,总能听到激昂的韩城锣鼓声。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孩童,人人都爱敲锣鼓,韩城人就是在锣鼓声中长大的。

韩城锣鼓的流派以南北塬为界,北塬是韩城行鼓,南塬是韩城阵鼓,而中部则是韩城围鼓。最具黄河地域风情的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鼓”的韩城行鼓。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 在韩城传布极广,历史悠久,独具魅力。其起源可追溯到元代初期。元灭金后,蒙古骑兵为欢庆胜利,敲锣打鼓,而成为一种军鼓乐。后人将其继承下来,作为祭祀法王的鼓乐,现今的鼓阵、鼓谱、鼓手的着装都带有蒙古军鼓乐的特色。韩城群众沿袭模仿,成为民间鼓乐。因此,鼓手们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黄马褂。平日受苦受难的庄稼人,只有在敲起锣鼓时,头顶坡式战盔,身披黄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严,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艺人的说法,一敲锣鼓就像换了一个人:跛子不跛,聋子不聋,风湿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谓神灵附体,人神合一,“神”气十足。今天看韩城行鼓表演,你仍能从他们的鼓姿中感受到这股“神”气。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祭祀用途已渐淡化,而成为社火锣鼓的一种,热烈而喜庆,现多在逢年过节和举办庆典时表演。

流行至今的韩城行鼓鼓点有20余种,在韩城市文化馆工作者编写的《韩城市民间音乐资料汇编》一书中有所收集。其典型鼓谱有《老虎磨牙》、《钉圪巴》、《肚里痛》、《上坡》、《走坡》、《呆锣子》、《司鼓子》、《摘豆角》、《铁树开花》、《大秧歌》、《干砸》等十多种,有表现气势的,也有表现技巧的。《老虎磨牙》是鼓手用鼓槌旋击鼓边铁钉,发出酷似野兽饿急磨牙的声响,模拟逼真,技巧高超。《上坡》则是鼓队用以合击与鼓、铙分击的手法,其风格粗犷、豪放,声势浩大、宏伟,登峰造极。

传统的表演,极富粗犷、豪爽、彪悍之特色。鼓手都头戴战盔,腰束遮鞍战裙,击鼓时仰面朝天,成骑马蹲裆式,模拟蒙古骑士的神姿。即使在今天欣赏韩城行鼓的表演,你仍能感受到这种气氛: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气势恢宏,酣畅淋漓的鼓姿,强劲刚烈的鼓点,似黄河咆哮,如万马飞奔。敲到得意处,鼓手们失去常态,如醉如痴,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韩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近年间,随着韩城行鼓的外出表演与交流,其表演内容更趋丰富。花杆队的引入是韩城行鼓的又一亮点。鼓阵周围,衣着鲜艳的姑娘,手执彩绸束扎的花杆,在鼓手旁摇曳舞动。在青铜与皮革的原始撞击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飞的花杆,阳刚与阴柔相济,力量与美丽并存,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听觉之震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目前行鼓表演已渐趋成熟,产业化特色日益明显。表演队伍北塬几乎达到村村都有,数十支民间锣鼓队以其成熟的艺术、不同的流派,活跃在韩城的不同演出场合中。其中表现突出的有韩城市民间艺术团、东庄锣鼓队、下峪口女子锣鼓队等,每年演出不少于20场。从业人员从最初的不过几十人发展到现在每个表演队伍都有百人左右,数量逐年增加,年龄不断年轻化。优秀鼓队在全国各地受邀演出,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广受赞誉。技艺杰出的鼓手、锣手、镲手层出不穷,还有的被民众授以“鼓王”、 “锣王”的美誉。目前,涌现出众多技艺高超的“鼓王”、“镲王”、“锣王”,出外传授行鼓技艺。韩城行鼓定期在韩城新农职中开展行鼓试点教学,建立2个行鼓培训基地,扩大民间艺术团规模,定期培训新生力量。

韩城行鼓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行鼓代表性传承人渭南市级7人,省级1人。2011年,中国文化部以韩城行鼓命名韩城市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韩城市文化馆作为国家级项目韩城行鼓、韩城秧歌的保护单位,针对项目具体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保护工作正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1997年,韩城行鼓赴香港参加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为韩城人赢得了“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9年韩城市文化馆成立韩城市民间艺术团,打造以韩城行鼓为主的文化品牌,韩城行鼓逐步从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0年9月,韩城市政府斥资300万元,举办中国·韩城“司马迁杯”首届全国锣鼓大赛,开创了韩城民间艺术发展史上的新纪元,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锣鼓艺术交流盛会。韩城行鼓应邀参加北京奥运会暖场表演,上海世博会演出,远赴台湾新竹、英国爱丁堡、俄罗斯莫斯科等地参加艺术节、国际军乐节,粗犷豪迈、如黄河咆哮一般的行鼓表演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一支正在绽放的艺术之花。

韩城行鼓现已成为韩城市传统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