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的非遗文化有哪些「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互联网 2023-02-13 16:45:4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唐山的非遗文化有哪些「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化底蕴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唐山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哪些?

你对它们有多少了解呢?

前两期,文旅君给大家介绍了

第一批至第五批省级非遗

今天来给大家介绍第六批、第七批啦!

乐亭泥人制作技艺

(2017年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亭泥人始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冶发展到鼎盛时期,清末明初,专业性泥人作坊纷纷涌现,以教军场赵清增为代表的泥玩具艺人蜚声于世。20世纪30年代,乐亭当地戏曲艺术盛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便应运而生。

乐亭泥人题材丰富,制作技艺精湛。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压、贴、镶、插、推、糊等技艺。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模具泥人,成批生产,量大,价廉。多为吉祥祝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绘彩用笔放粗,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另一类为手捏泥人,此类作品构思丰富,惟妙惟肖,做工精细,雅俗供赏。

唐山皮影戏(迁西皮影)

(2017年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迁西大福影是唐山皮影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福影影班经常活跃于唐山北部长城口内外,又称“老边影”。大福影的产生缘于民间祈福,故称“福影”。早期大福影演出多在白天,借日光显影,多为富家酬神还愿,祈福纳祥、消灾避祸、尊仙敬神,祈求风调雨顺、富贵平安。早有陈奇遇菩萨让他“借影宣词,教化众生”的传说。

由于大福影操纵技艺的单调和剧本的缺乏,在20世纪初期逐步被南来的乐亭影所同化。乐亭影的唱腔韵律优美,内容丰富多彩,角色和行当齐全,操纵技艺娴熟,逐渐受到迁西人的喜爱,大福影的影匠便纷纷效仿,学习乐亭影,由于方言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部分影匠的唱白产生地域的差别,掺杂迁西的乡音土语,逐渐形成具有迁西特色的皮影戏,但却一直保留大福影祈福纳祥、酬神还愿的功能和仪式,因此,迁西皮影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抬杆

(2017年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抬杆”(亦称“抬阁”),是冀东民间传统花会形式之一,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奇葩。抬杆属于摆会性质的舞蹈。所谓摆会,就是由数名表演者,扮成神话传说或传统戏曲中的主要角色,并将他们固定在特定的道具上面,然后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人物展览的性的表演活动。

其特点是:注重展示人物形象,不表现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人物在固定的位置上表演,动作简单,人物之间不做感情交流,只是凭借所展示的一组群众较熟悉的人物形象,使观众看后能自然联想到某神话传说或某传统剧目的故事情节,进而促使观众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某种启迪。同时抬杆的设计、制作、造型体现了民间手工艺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忍子口背杆

(2017年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忍字口村位于迁西县东部,北邻东荒峪镇五虎山和三抚国道,南与新集镇紧邻,东接迁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忍字口的背杆起源于清末,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那时,冀东一带流传皮影、花会、大秧歌,为了丰富农民业余生活,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出于村民们的自身爱好和追求,创新花会品种,着手研究完善所需设施,并经过多次改进,成功制作了绑在表演者身上的铁架子,创立了远近闻名的忍字口背杆会。

背杆会的主要道具是一副上下可以嵌合的铁架子,表演时,铁架下部绑在一个身体健壮男子的腰间,架上缚一至三个扮演戏剧人物的儿童。下边的大人也要扮上装,和上面的儿童组成一出戏,如上面的演员是王宝钏,下面的男子就扮演薛平贵。背杆的人叫下角儿,缚在上芯子的小孩叫上角儿。

开平手工制陶技艺

(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平手工制陶技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代万历年间,开平洼里镇狮子湾村,曾名“周家村”,周家为皇亲,建有周家花园,并建窑制盆为花园使用,承传的制陶师傅为陈姓,叫陈详(周佐文曾外祖父),后此项技艺由于陈详的三个外甥出外逃荒,而传以王姓一族,增至两座窑(陈、王两家窑),主生产日用瓦盆等,村人有制有卖,靠挑担卖至今天滦县、滦南、丰南等百里外之地,制陶成为其生存之本。

开平区手工制陶技艺又称开平土窑陶艺,它以本地特有的,深埋于地下古老河道的优质沉淀陶土为原料,挖出后,经过一年以上的陈腐,再经过晒土、选土、兑水和泥,以及陶泥加工等工序,后用传统的手工轮制拉坯,或雕塑成型,经精细打磨器型后,胎体表面细腻,敲击成品器壁音质清脆,再经古老的“馒头窑”烧制,燃料为木柴和当地一种特有的干草,无污染。特别是黑陶烧制,采用独有的“封渗”技艺,色泽黑亮。产品有红陶、黑陶、白陶、绞胎陶,以及黑陶和绞胎陶合一的“异土缘陶”等。

玉田清真熏鸡制作技艺

(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田清真熏鸡(戴顺斋秘制熏鸡)独家配方,历代相传。玉田清真熏鸡加工厂位于京、津、唐三市之间。北枕燕山余脉,坐落于玉田县铁南西街。玉田国营回民饭店前身是戴家的回民饭店,1958年公私合营变为大锅饭的国营回民饭店,戴家掌门人戴奎林认玉田县餐饮业总经理。改革开放以后,于1978年戴家第4代清真熏鸡技艺传人戴月华重拾祖业。开始了独家药料熏鸡。

经过多年经营,工厂从源头把关,独立经营养殖基地,全面保证了原料供给与质量。。其制作熏鸡特点:下料包不用秤,手就是秤,只用手捏心手合一来掌握滋味。味道恒久,回味感强。放冰箱3天后不黏手,闻起来味正舒服。肉质细嫩,烂而连丝,咸淡适宜,营养丰富。更加坚定了把祖传的传统味道做到位。

皮影雕刻技艺

(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镂影人的行业,南宋时临安已有,当时先为素纸刻镂,后为彩色羊皮刻镂,现在最普通的是驴皮刻镂的影人。刘氏皮影的创始人是生于咸丰八年的刘清有,影人的造型和汉代画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又吸收了唐宋时期寺庙壁画的风格,以元代杂剧中的人物分类雕刻。计有末、旦、净、外、杂当、驾、孤、细酸、邦老、孛老、卜儿、徕、刺、伴哥、拔禾、伴儿姑、禾旦、行首、乐人、乐探、魂子、魂探等各大类别。其“头茬”(人物脸谱)多达470余种,“桩子”(颈以下肢体)多至181种样式。

刘氏皮影雕镂制作,以上等驴皮为原料,经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约33厘米左右,体型夸张大胆,变形巧妙。

滦河石雕

(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滦河石雕是滦河石雕刻而成的工艺美术作品,它是以滦河石为载体通过构思创意、加工打磨制造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文化符号。滦河石雕作品根据不同材质随形赋艺,先据卵石色差纹理线描构图描绘线稿,定型无误,利用粗刀淋水打坯,待局部雏形具备在用细刀逐步刻画,直到开脸精细雕琢完毕,在用粗砂进行初步打磨,以此类推逐步替换细砂直到作品表面光滑无漏再用皮轮加抛光粉打光,完毕清水洗净,题名落款然后加温蒸热直至作品烫手使其结构蓬松质变随后趁热上蜡,待蜡吃进作品里层在随手擦掉浮蜡,等作品凉透用毛轮打光,才使作品光亮油润正式完成。滦河石雕每件作品特点都是遵循原石原色随形立意,达到天人合一独一无二的效果。

作品《不劳不获》《自在禅》《锄禾》《沙漠之舟》《知音》《赤壁怀古》等二百余件作品深得美术界名家们的认可和称道,并视为珍宝而收藏。根雕作品《诗仙魂》滦河石雕《禅悟》《佛性》《赤壁怀古》等石雕作品在沈阳石家庄、唐山、石雕作品在沈阳石家庄、唐山、丰南等地不断展出。

姚氏太极拳

(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姚馥春太极拳是由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遵化内家拳宗师姚福春先生所传。一百多年以来,它不同于国内其他流派招式的太极拳,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名拳。其主要流传在唐山地区的遵化及周边各县。国内的江西、山西乃至台湾也有继承和传授,另外日本、新加坡还有保留。

姚馥春太极拳有长、短拳之分。短拳分为三节,共87式,突出掌法技巧;最为独特的是太极长拳,共四节148式,重复动作较多,特点是舒展大方、内包十形(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每一形都有它的各自神韵和攻、防内涵,肢体动作简朴精深内涵丰富,如有:披、拔、挟、缩、挣、蹬、拧、裹等身法,展现了太极长拳的健身和攻、防破敌之特点。

铜臂螳螂拳

(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臂螳螂拳,是螳螂拳的一个支派,清朝末年由胶东人马响云(1885年)所创。在螳螂拳的基础上,他更巧妙的突出和运用了两个前臂作用,实战中进行快速的点、勾、搂、卦、劈等动作;身法上吸取螳螂拳腰身的仰、俯、拧、旋的灵活多变;步法上吸取螳螂拳的踏实、稳固以及前后左右闪展腾挪的特点,风格独树一帜,堪称螳螂拳中的一朵奇葩。

铜臂螳螂拳的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铜臂螳螂手法丰富,主要是:点、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三字诀。要求:“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

滦州皮影戏

(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滦州皮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对许多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过重要影响,许多中外专家说,它是电影的鼻祖。滦州皮影是“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等形,夜间于台上架纸窗,借灯光映照,远视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谓之影戏”。滦州皮影把影人分为生角、旦角、髯角、净角、末角、大角、丑角和神妖仙道等八种类型。滦州影的板式,分大板、二板和三性板三种。人们歌唱或奏乐讲究“板”、“眼”,甚至赞美人们说理叙事清晰有致,称其为有“板”有“眼”。

滦州皮影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四胡、三弦、搭板、蹦鼓、手锣、木鱼、镲等。影人用驴皮雕刻而成,影人造型古朴、稚拙、夸张、概括,线条圆滑、流畅,结构严谨,富有装饰性。工艺玲珑剔透,色调鲜明、朴实。

蚕沙口妈祖庙会

(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蚕沙口村西北距唐山市80公里,西距曹妃甸工业区30公里。蚕沙口妈祖庙天妃宫,是除烟台、天津直沽两处外,北方第三个建有天妃宫的地方。

庙会的“迎献”,形成演戏“酬神”,庙会的规模,形成万民商市。妈祖信众烧香许愿、还愿,崇尚立德行善、仁义大爱、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天妃宫对面,有宏伟奇谲的蚕沙古戏楼和戏楼上轮番上演的名班好戏,更使庙会名气凭添。每逢庙会,从庙会的前三天起,来自当地、外省、京津的民众,亦有港台同胞,日韩外商,一时人如潮涌。届时,通往蚕沙口的公路上,大小汽车,首尾相接,喇叭嘀嘀,竟连绵不断。到了庙会正日,自五里之外的柳赞镇起,就人堵车塞连绵五六里,虽有大批交警维持,赶会民众,也只能渐次挤行。

来源 | 唐山地方特色资源库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