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市级非遗项目「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唐山市市级非遗项目「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唐山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今天文旅君来给大家介绍
市级非遗第六期(市级五批上)
一起来看!
老张家酒古法酿造技艺
(市级五批)
酿酒始于远古,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酿造技艺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古代早期米酒酿造技艺在纯高梁酒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渔户寨青山口村位于河北迁西北部长河沿岸,村子四周被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优美,山上植被茂密,多泉眼,泉水常流,清凉甘甜,山下林果资源丰富,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谷类、豆类等杂粮。民间民俗保存完好,文化底蕴深厚。
从清朝早年开始,渔户寨青口村祖辈们就有自酿粮食酒的习惯,这种极佳小酿仅现于自家过年过节的饭桌上。在上世纪初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由于酿酒手工操作,工序复杂,而酒的产量少,收益低,因此,年轻人不愿学此技艺,村里自家古法酿酒的家族越来越少,然而村里老张家却固守本心,使这种古法酿酒技艺得以传承。古法酿酒传承人张小林在承继古法酿造的基础上精心研制,发展创新,成为酒味醇厚,口感甘美,清香绵长的老张家酒坊。
老张家依赖村边山上那眼泉水,秉承“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洁、工必细、储必久”的酿造“三字经”。
浭酒酿造工艺
(市级五批)
浭酒源于明、盛于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考证在清代古籍中记载赞美浭酒的高官名人达二十一人,诗句二十六篇。以浭酒为题赋诗数量多、品位高、影响大在中国白酒历史上实属罕见。
千年浭酒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酒,在丰润大地永久飘香,不仅得惠于浭水佳泉,更主要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有一套完整的酿造工艺,浭酒人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传承、弘扬、发展了浭酒这一品牌,立足长远发展,在国家著名酿酒专家指导下、结合企业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生产工艺,使浭酒在继承传统酿造风味的同时,产品质量全面提升,达到国家优级大曲酒质量水准。
烫画葫芦(丰润)
(市级五批)
葫芦烫画又称烙画,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棋子烧饼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丰润棋子烧饼缘起于丰润县城关。丰润地处京东大御路(皇帝出巡的御路)的要冲,关外和京东的人进京都要经过丰润城。这里四通八达,来往客商很多。特别是长途跋涉的客商或进京的人,一般都在丰润歇脚,因此这里的客店、饭馆云集,生意十分兴隆。在光绪年间,丰润城关西大街有家有名的旅店叫双盛号,与这家旅店毗邻的是一家叫做裕盛轩的饭店。每天住在双盛号的南来北往的客商,一般都就近在裕盛轩就餐。
当年集镇间的距离很远,南来北往的客商临行前都要带上干粮在路上充饥。起初裕盛轩饭店备用的干粮多是馒头、大饼和缸炉烧饼。这些干粮时间长了就会变得又干又硬,路上吃起来干巴巴的,很没有滋味。裕盛轩饭店主厨牛朝彦根据顾客的意见,用缸炉将烧饼做成象棋子大小,里面加上豆沙馅、肉馅,而是为了防止在路上烧饼变干,几经试验,终于摸索出用油和面的办法,做成了带有豆沙馅、猪肉馅、牛肉馅的棋子烧饼。这种烧饼还是用缸炉烤制,就是因为采用油和面,再配以芝麻的香气,烤制得外焦里嫩,酥软香甜,一个多月味道依然如故,很受往来过客喜欢。牛朝彦将棋子烧饼制作技艺传给同事和学生,就此棋子烧饼在丰润兴起,因受到广大群众喜爱,广为传播,成为京东名吃。
“烧饼哥”谷守盈,是牛朝彦棋子烧饼第四代嫡传弟子,师从杨国栋、徐士学、刘亚洲等棋子烧饼第三代多名老艺人,他综合众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加研制力度,开发电炉烤制棋子烧饼等新工艺。
玉田老烧锅烧制技艺
(市级五批)
明代清官徐九经满腹经纶,中的状元,但因四肢不称,五官不美被贬为玉田县令,适皇亲抢亲玉田一女子成仇,无人敢断此案,保举徐九经升官审案,用一坛玉田老酒巧妙周旋,公断此案,事后深感官场险恶,脱袍挂冠,回玉田酿酒为生,新时代为了弘扬徐九经刚正不阿,亲民廉洁的官场作风的玉田徐九经酒业有限公司积极挖掘老祖宗的人格魅力和遗留后辈的优良传统,为我们现代社会树立新时代的里程碑。
徐九经文化对玉田县甚至全国都有深远的影响力,作品有《徐九经升官记》,并各剧种宣传徐九经文化的影视作品,后各大传媒入驻唐山拍摄徐九经为题材的微电影。
国家及各级政府大力宣传廉洁务实亲民的政策正是我们徐九经文化的精髓,玉田徐九经酒业有限公司继续大力宣传徐九经文化,使先祖传承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继续挖掘徐九经文化使先祖的文化底蕴发扬光大得以传承。
滦南四部灌肠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滦南四部灌肠”技艺在清朝末期就已在滦南地域流传百余年,1896年滦南县胡各庄镇麻景春灌肠作坊开始成熟,之后,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不断改进配方,到麻景春次子麻向新时期,也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基本覆盖了当时的滦县和乐亭一代。
“滦南四部灌肠”选料考究,制作流程精细,需经过选料、脱酸、腌制等九道工序才制做完成。一是肉的选择。选择健康生猪的前腿肉作为灌肠主料;二是脱酸。把新鲜的前腿猪肉放置零上4℃的冷藏室,脱酸8个小时;三是手工剁馅。把脱酸后的猪肉剁成2-4毫米见方的肉丁;四是腌制肉馅。将剁好的肉馅用事先配好的佐料腌制9个小时;五是拌馅。将之前腌制好的肉馅加葱、姜、蒜等配料顺时针搅拌均匀;六是选择肠衣。该工艺前期是选择新鲜的猪小肠,用食盐腌制24小时后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开始有专门的工厂从事肠衣加工,之后,四部灌肠选择六路肠衣,也就是口径34-36毫米的肠衣灌制;七是封口。将肠衣一端打结封口,然后灌注拌好的肉馅,灌注长度达2.5米左右再打结封口;八是煮制。将封口后的灌肠放置沸水中,煮20分钟后出锅;九是晾晒。将煮熟的灌肠放置晾晒间,常温下晾晒1小时后,即可食用。
乐亭微缩建筑营造技艺
(市级五批)
乐亭微缩建筑技艺,是工艺性与技术相结合的工艺性创作,千百年来,乐亭工匠们用他勤劳智慧的双手建造出一座座为人观止、风格独特、好而美的建筑,充分显示了工匠们的聪明才智。
乐亭区域传下来的微缩建筑风格独特、别具一格,是有大变小的缩影,采用真材实料打磨而成,制作细腻、准确无误,是木工、瓦工、雕刻、石雕综合配套在一起而形成的微缩景观。
乐亭微缩建筑分为制砖、柁、檩、椽子、木工制作、门轴制作、门墩石雕等几大类。
乐亭微缩建筑传承于本地区的工匠技艺,是把大的按比例缩小多少倍进行砌垒,和市面上流传的沙盘制作有本质的区别。沙盘制作是以机雕纸贴为主,而微缩建筑则以真砖实瓦一块块砌垒建造而成,其外形景观真而实,微缩后的门窗能拆能卸,门窗及室内家具的制作是按木工技艺,经过刮刨、刻卯等工序来制作,而后组装在一起,砖的烧制采用本地土,用水搅拌后,用木制坯母,把和好的泥团放进坏团扣出,而后放进土窑高温烧制,最后形成可用小砖,水瓦口、烟筒的烧制与烧小青砖制作方法大致相同。苇莲制作,选用西苇子剥皮后用麻绳链接在一起,而后铺在椽子上面,起到房顶上土抹顶拦截漏土的作用。门轴墩大多用以大门和二门的门扇托用,采用石雕刻。门墩石雕的样式大多采用传统的图案来雕,微缩建筑是以实物缩小而建成,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乐亭秸秆扎刻技艺
(市级五批)
乐亭秸秆扎刻即高粱杆扎刻,通过卡尺、小刀等工具在秸秆上开槽,通过槽与槽之间的咬合,从而拼接搭建起不同作品,结构稳定,这便是传统工艺--榫卯结构(又称为鲁班锁扣)。这种结构每六根秸秆为一组,每六个槽为一扣,既稳定又结实,及其精巧,使得榫卯结构超越了当代的建筑排架、框架或者特殊柔韧性结构,它不但能承受较大的负荷,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形变。秸秆扎刻就是在榫卯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力学、美学的几何体。
乐亭秸秆扎刻历史悠久,乐亭县背靠燕山,南临渤海,土壮民丰。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民间手工制作技艺的飞速发展营造了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很多家庭种植的高粱,而高粱秸秆的用途也在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焚烧满满变成做饭用的盖帘儿,继而转变成鸟笼、蝈蝈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鸟笼等实用价值转变成大量工艺品,大大提升了其艺术价值,不在单一的对其进行使用。从实用到观赏,这不仅是形式的改变,也是人们生活水平与欣赏水平的提升,也是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间接表现!
乐亭葫芦烙画技艺
(市级五批)
乐亭葫芦烙画又称火笔画或烫画,是美术工作者用加热的烙铁在葫芦外表上烙出痕迹所形成的画面,与葫芦融为一体,便于保存和收藏。“葫芦”谐音“福禄”,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葫芦里有很多种子,人们容易联想到“子孙万代、人丁兴旺、世世荣昌”,因此烙画艺术与传统的吉祥物葫芦结合,更能体现出吉祥、喜庆的民俗意味。
乐亭葫芦烙画在创作过程中,讲究力度和火候要二者兼顾。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乐亭葫芦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将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烙画的创作难度,更是别具一格,也更彰显其古朴大方、庄重典雅之特色。
马兰峪古建修复技艺
(市级五批)
马兰峪古建流传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马兰峪地区,是我国北方官式建筑从业人员相对集中的为数不多的地区之一。
马兰峪段长城战国燕筑、明洪武初中山王徐达扩建马兰关马兰峪诸城(鲶鱼关马兰关龙洞峪关至宽佃峪关)是马兰峪地区传统建筑营造工艺在延续传承过程中的两大代表作,形成了京东蓟镇长城中路重险。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位于马兰峪西侧昌瑞山南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兰峪地区传统建筑工艺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燕长城的修建技艺,从战国至汉唐,影响宋辽,形成了统一的规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随后,北方民族(辽、金、元)先后入主中原,汉族政权向南迁徙,北方建筑工匠随之南迁,北方建筑工艺与江浙建筑工艺有了充分交流融合,形成了明清官式建筑最早的雏形。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营建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营建了南京与北京的城市宫殿宗庙建筑群。清承明制,清朝延续了明代的建筑手法与礼仪制度。清初,皇室召集前明工匠营建清东陵,历时二百余年。在营建东陵过程中,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大批的建筑手艺人在马兰峪地区安家落户,直到现在,东陵马兰峪地区形成了明清北方官式建筑从业人员最多的地区。
纵观历史,它从战国时代燕国长城营造技术延伸到汉唐宋辽建筑营造技术,以至明清建筑营造技术,到达现在的马兰峪传统建筑营造修缮技艺。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涌现出了大批著名工匠,有证可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第一部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的《营造法式》作者—李诫,他的专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再如明代早期修建天安门与紫禁城的蒯祥,而天安门至今成为国家的象征;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尹庆林(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与理事)为首的所有马兰峪地区传统工匠,从1966年至2019参与修缮了清东陵所有560座单体建筑物,同时,在1997年,尹庆林主笔编纂了《清东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受到国家文物局与世界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马兰峪地区传统营造技艺在古建筑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传统宫殿建筑施工技艺,它不仅保持着明清古建筑的原貌,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
现在,它以社会群体与家庭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所谓社会传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二是没有拜师,无师自通而习得的。这两种传承的共同点是,这些类别的非遗都比较单纯,不需要多种因素和多种技艺介入,都有赖于传承人熟练程度。
遵化宫廷木作技艺
(市级五批)
作中的一个流派,因融入了“苏作”和“广作”的制作技艺,逐渐形成了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风格,体现了浓郁的宫廷文化宫廷木作技艺的榫卯结构,非常讲究,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代表着明式、清式家具的“主流”。有些传世家具,虽已遍体鳞伤,家具腿甚至都磨短了,但仍不松不散,这得益于地道的榫卯结构。
宫廷木作技艺主要应用在宫廷家具上,为满足皇帝、皇宫、皇权的需要而制作,反映宫廷文化。宫廷家具的形成是继承了历代的工艺传统,并有所发展的。清代匠师们实用各种手段,各种材料,想尽各种办法,都是为了达到他们预想的华丽,稳重的目的。因而,清代家具在装饰手法上多种材料的应用,多种工艺的结合,构成它自己独具特色和风格。清式家具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满汉文化相结合的统一。
“龍韻鳯崋”宫廷木作技艺是传承皇家家居文化的一家满族皇家造办处木作家族传承企业。其历史追溯到公元1886年(清光绪年间),“龍韻鳯崋”创始人叶赫那拉淑云女士的曾祖父恩锡时任宫廷造办处的家具修复与制作,1890年慈禧老佛爷下令重新修缮自己的陵寝委派叶赫那拉淑云爷爷鹤双前往河北遵化清东陵就职,1923年叶赫那拉淑云父亲那荣山先生继承父业创建“缘合堂”从事传承制作皇宫宫廷硬木家具。1988年叶赫那拉淑云在北京开设“缘合堂”木材行。1999年叶赫那拉淑云与其丈夫刘云林成立“缘合堂”红木家具厂。2007年“缘合堂”品牌正式更名为“龍韻鳯崋”。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合并北京所有硬木家具生产厂家,集北方明清家具各流派之大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清宫造办处所作家具为代表的“京作”这一独特的宫廷家具特色。与“苏作”、“广作”并称为中国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有家具中的“官窑”之称。“龍韻鳯崋”是一家作为国内传承皇家家居风范的京作技艺单位,龍韻鳯崋”在传承宫廷家具制作技艺同时,设计并制作符合现代起居的中式家具,所采用的工艺也都是宫廷家具制作的工艺。
“龍韻鳯崋”宫廷木作技艺制作技艺复杂,融入了京作、苏作和广作的技艺精华,吸收了股铜器和汉石刻艺术的营养,体现了帝王、贵族的审美趣好,追求厚重的造型、庞大的体型,形成了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艺术风格。它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精选珍贵的木材(如黄花梨木、檀木等),综合运用设计、木作、雕刻、烫蜡等多种制作工艺,经过开料、烘干、榫卯制作、雕刻、安装、刮磨工艺,加之负责合理的榫卯结构、庄重典雅的造型以及细腻美观的雕饰,使之具有雕绘满眼、绚烂华贵的特点。此外,还注重陈设效果,也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的气候,是品味高雅的居家饰品。
遵化板栗酒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栗珍坊古酒是清代创始人高庆城先生发明的,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精选遵化本地优质板栗为原料,经去壳、粉碎、配料、蒸料、加曲、发酵、蒸馏、保存、勾调、储存、过滤、灌装等十几道工序最终而成。
康熙年间,兴农耕,修水利,鼓励百姓开垦荒田并减免赋税,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当时,遵化当地的酒坊相对较少,价格昂贵而且酒质较差。为使百姓喝上价格低廉而且质量好的白酒,高庆城先生刻苦学习酿酒知识,同时四处拜访请教酿酒大师。经过近十年的不断研究、反复摸索以及实践,逐渐掌握了酿酒技艺,终于酿造出了第一款酒。其酿造出来的酒,入口甜,落口绵,酒香浓郁,回味悠长,深得当地人们的喜爱。第二代传承人高振业在一次陪清东陵守陵官员吃饭时,听官员说起:有一次乾隆帝来清东陵祭祖,用餐时随口说道,天下美酒已尝尽十之七八,现在饮酒寡然无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去后,高振业冥思苦想,如何让自己酿的酒得到皇上的赏识呢?突然,他灵机一动:何不改用遵化本地特产板栗为酿酒主材呢?酿造出来的酒肯定别有风味!说干就干,经过七年的不断尝试,第一款板栗酒问世。当乾隆帝再次来到清东陵祭祖时,守陵官员为其献上本地特有的板栗酒,深得乾隆皇帝夸赞,连连说:“好酒,好酒!”当即下旨:遵化板栗酒为皇家御用酒。之后,遵化板栗酒声名远播,这门酿酒技艺也一代一代相传至今。
2008年,第七代传承人高永海成立河北栗珍坊酒业有限公司。高先生在古法酿酒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的酿酒技术,进一步提取板栗中特有的芳香成分,生产出栗香型白酒,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市场的需求。
任氏红土炒花生
(市级五批)
任氏炒花生用沙子、红土,味道独特,源于乾隆年间的任继彥。任继彥于乾隆二年由山西太原寿阳县任家店移迁遵郡石门古镇城南门外,以卖干果为生。
汉灵帝时,中郎将孟益镇守石门古寨,开始凿山修城。石门古城是个重要的隘口。石门古城平面为梯形,南小北大,南北约70余丈。西门上悬“蓟门雄镇”,东门高挂“辽海通街”。南门较小,只衔“石门堡”三字。北距清东陵5A景区1.5公里,并有京沈高速的延伸出口清东陵高速口。
任氏红土炒花生的主要原料为本地(石门、义井铺、东新庄一带)花生,有伏花生、花三七、鲁花八、冀优四等品种。选择沙土地的、果大、皮簿、颗粒饱满的,炒熟后特别酥脆。花生一般都是晚上手工剥制,任氏一家一年中有300个晚上剥花生,一年大约剥3000斤,剥的同时把花生米分级,剥完后离地1米存放备用。
葫芦砑花手工技艺
(市级五批)
具有关文献记载,道光年间就有葫芦砑花出现,共技法是用肌理押出凹凸不平的花纹,故不见斧凿痕与刀刻者不同。
此项手工艺,是运用师承传承手把手传授和口口教育方法。是用本长葫芦和范制葫芦为原材料,在葫芦上面用独特制作工具,砑制出特有的惟妙惟肖的各种花鸟、山水、人物等吉祥图案和造型,是一种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此项技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鲁辽。
葫芦砑花手工艺技艺,是运用天然材料,绿色环保的理念,是几代人专心创造、整理、继承下来的民族手工艺瑰宝,它能给收藏爱好者以美好的审美和艺术享受,还可以走出国门弘扬民族艺术和手工业传统技艺也可为一些无职业人员提供再就业。
古琴传统手工斫制技艺
(市级五批)
古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自2003年“入遗”,古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各地传播着中国的声音,演绎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琴犹如一叶扁舟,虽然历经风雨,但它一直承载着东方高雅艺术,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礼乐文化。
古琴斫制起源于上古,伏羲伐桐为琴,结丝为弦,原为五弦琴,以对应五行,发展至周朝文王、武王各增加一弦,定为七弦。到唐朝,古琴的形制及斫制工艺基本定型并达到巅峰,尤以雷氏家族的斫琴技艺最为精湛。唐代古琴整体特征厚重宽大。发展到宋朝,古琴外形尺寸变小,琴面弧度趋缓。所以斫琴界有“唐圆宋扁”之说。明清时期,斫琴师中有人将斫琴中使用的漆灰成分作了改动,用瓦灰替代鹿角霜,但到目前来看效果并不好,这样的漆灰容易脱落。所以现在的传世名琴中明清琴远不及唐宋琴多。在古琴形制上,明清时期出现了诸如:蕉叶式、正和式、落象式等新的样式,这使得古琴在形态美学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
自民国之后,由于社会原因,古琴文化发展步入低谷。直至60、70年代全国范围内会抚琴的人不足两百,会斫琴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通过老一辈琴家的竭力保护与传承,古琴文化始终未曾消失。随着国学文化的复苏与回归,古琴文化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古琴爱好者有数万之众,斫琴师也日渐增多。其中出现了不少有名的斫琴大家,主要分布在香港、深圳、上海、北京、成都及西安等地。
糖画(路北)
(市级五批)
糖画,又称“糖影儿”、“糖饼儿”,起源于唐代的四川,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不用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图案。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至于街头设档,现做现卖,这已是现代糖画艺术的特色。制作糖画的师傅,将炼制后的蔗糖置于大铜勺内加热熔化,然后以小铜勺为笔,以糖液作墨,凝神运腕,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诸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金龙彩、凤以及神话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在绘制糖画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准备好的蔗糖放在糖锅内熔化。熔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用温火将糖慢慢熔化,当糖完全熔化后就可以绘画了。
制作糖画跟普通绘画不一样。首先,用糖作画,糖出锅之后非常容易凝固,因此作糖画的动作要快,一气呵成。其次,作糖画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这样,就出现了画画的笔顺问题。作糖画的笔顺设计好之后,在画糖画之前,为了熟悉笔顺,一般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这个绘画练习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顺和构图。熟练之后,就可以很快地完成糖画的制作,糖画是民间流传的古老艺术形式,而在古老艺术中发展而来的现代糖艺,在造型上更多变,用途更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既能充实民间文化及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又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糖画(滦州)
(市级五批)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最常见的“糖画”是平面糖画。除了平面画,手艺好的艺人还会在大理石板上将平面“零件”拼接出风格各异的立体画来,像极一件装饰品,令人不忍吃掉。若要做一个花篮,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再接着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一提,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再加提梁、花卉等,整个花篮不再是平面的糖画,而是立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了。
手工布鞋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千层底布鞋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周工武士跪像所穿的手布鞋。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延续至今,在抗日战争年代,妇女们给我们的抗日联军纳过千层底布鞋,她们用自己的双手支援抗战军队保卫自己家乡。在马兰庄镇侯台子村,有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王玉新带领着村里的妇女们,继承了先辈们的制鞋技艺,在2015年注册了(马兰巧娘)牌布鞋,并成立马兰巧娘工作室。马兰巧娘千层底布鞋承载着中华的历史传承。其工艺制作也相当考究,采用全新纯棉白布纳底、全新棉花花絮填充鞋底,有十余道工序:制袼褙、裁剪鞋样、圈边、填制鞋底、纳鞋底、凿底、裁剪鞋邦、沿口、上鞋、上鞋楦、烘烤,每双花针鞋底要纳制1200针,一字鞋底要纳制2100针,具有穿着轻松、舒适的特性。
迁安纺织土布制作技艺
(市级五批)
绣娘纺织土布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扎花、弹花、纺线、打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籽、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以二十几种其本色线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变幻出近两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巧夺天工千变万化。土布做工精致,风格典雅,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人们馈赠的佳品。土布具有厚实耐磨、冬暖夏爽、透气吸汗的特点,是制作衣物和床被、床单等的上好布料。
迁安市高引铺村印染织布历史悠久,村内曾出土了前辈缝制的精美服饰,清朝鼎盛时期,村内家家纺车响,户户织机鸣。民国初,村民张申建立手工坊一座,每天牵着毛驴,手摇拨浪鼓下村接工。张申收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大五里乡贯头山的付云峰,一个是本村的张国凡。抗战时期,冀东八路军为解决根据地军需和后勤保障,派付云峰组织染匠和妇女在大五里挂云山区建立了被服厂,为解决八路军军需做出了突出贡献。到人民公社时期,村内第一生产队安排著名织布师张国凡,创办队办企业手工织布坊一座,当时手工坊织布的妇女达100余人。
土布制作的传承至今其制作越来越精美,凝结了中华民族同胞的智慧,它们的每一件制品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引铺村悠久的纺织历史,精湛的手工艺术和勤劳朴实的绣娘人,弘扬传承了中华民族纺织文化。
面塑
(市级五批)
曹妃甸面塑属民间手工技艺,捏面塑用的面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混和而成,并添加一定剂量的防腐剂,适量的蜂蜜、甘油等,这样制作出的作品不容易腐败和开裂。然后经过揉和、蒸制、调色,制成各种彩色、有一定柔韧性的面料。面有粘性,在捏面之前要用凡士林润手。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签子、梳子和剪刀。签子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有树脂的。
曹妃甸面塑的形象多取材于传统戏曲、四大名著、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形象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花鸟动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西游记》人物、金陵十二钗、猪猪侠等。曹妃甸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极强的造型艺术,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博大浓厚的传统民俗民风。
来源 | 唐山地方特色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