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与高考作文的区别「高中语文作文万能素材」

互联网 2023-02-13 12:27:2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申论与高考作文的区别「高中语文作文万能素材」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浅谈高考语文作文和申论的区别

——以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为例

这两天,我将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话题发给跟我学习申论的学生,让他们从申论的角度进行立意,发现有一些同学仍然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考作文和申论的区别,因此,我想借这个话题,谈一谈高考语文作文和申论的区别。

一、高考作文和申论的渊源

关于申论是什么,有很多论述,这里不一一赘述。但要谈及高考作文和申论的渊源,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2000年,在公务员管理司的主持下,顾德希、薛川东等同志开发了《申论》考试。顾德希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薛川东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2010年被国家公务员局授予“国家公务员测评体系奠基人”称号。这两位都是语文教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特别是薛川东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考试语文学科命题和阅卷工作。因此,申论从测评目的和本质上来讲,就是高中语文议论文文体的变形。

二、高考作文和申论的区别

高考作文和申论大作文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前者测评目标是应试者的知识,而后者测评目标是应试者的能力。

(一)高考作文命题。在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作文选题更多倾向于知识体系的内容或选择学生相对熟悉和了解的特定话题,应试者只需凭借局部的、个别的给定材料,即可联想、生发开去,自主地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不必考虑其是否为给定材料的主流或支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定资料只是写作的“引子”,应试者要发挥自己的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己的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完成写作;评分阅卷也更加关注应试者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和创造性表达,观察重点是文章所展现出来的知识面,是分析问题或现象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要尽量旁征博引,而不是入木三分。

(二)申论考试命题。申论写作强调的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申而论之,引导应试者针对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进行申发议论,体现出申论关注时政、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命题导向。申论写作以给定资料为依托,审材料必须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和全部,看看材料主要反映了、揭示了哪些主要问题,哪些内容是材料的重点部位,然后再从这些主要问题、重点部位中去选择自己的切入点。

评分阅卷重点关注的是应试者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给定资料的能力。给定资料在这里只是一个“靶子”,无论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都必须来源于给定材料,而且是给定材料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观点,而不是局部的、个别的、次要的观点;论证所需要的论据,也必须源于给定资料或围绕给定资料;如果给定材料给了论证的角度和过程,也尽量要与其保持一致,脱离给定材料内容写出来的文章,围绕细枝末节的观点来组织文章,即便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也得不到高分。评分阅卷不要求应试者展现出广博的知识储备,而是能否与命题者在思想上实现“同频合拍”;所关注的是文章所展现出来的分析问题或现象的思想深度,而不是知识的广度,要尽量入木三分,而不是旁征博引

三、实战解析

我们先看看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话题: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

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

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

“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一)从高考作文的角度看。这则给定材料的文字比较多,测评目标也很明确,是为了借此顺便考查一下应试者的古文功力。但是,为了保证 “让大多数应试者有话说”这个要求,命题者又不得不在文章末尾用“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个角度来提示应试者的思考方向,以此降低试题的难度。但是,很多应试者先入为主,陷入了思维误区,往往更多关注了前面古文的内容,而忽略了后面的提示,导致立意出现偏差。

如果将这个给定材料的主题立意为“艺术创作需要多元化”。从高考作文的测评目标和给定材料的内容来看,这个立意本身是可以的,因为高考作文本来就是以创作的灵活性为根本,而这个给定材料可以从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是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区别等角度展开论述,都是符合作答要求的。而艺术创作需要多元化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立意的,因此,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立意过于宏观和专业,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于中心论点过于庞大,导致分论点不容易确定,论证的过程也容易因初高中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而造成论证过程不严谨这一大问题,特别是内容中所涉及到的论据,如果没有特别广博的知识储备,就不能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论据有效地归纳到一起,据为己用,议论文的说服力自然就打了折扣。

更难的是,高中作文一般以议论性散文为主。相比与一般议论文,议论性散文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重视的是书面语与文学性语言的综合运用,也就是将论点、论据、论证用文学性、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的语言表述出来,试想,学生在连分论点和论证过程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处理的前提下,即使有广博的知识,也不能组合成文质兼美的文章。虽然我家孩子阅读量还可以,但是,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思维特点,他大概率不能将这个论题论述得很好,特别是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

因此,一般选取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中的某一个方面,或是以其中一个方面为主,其他两个方面为辅进行论述更好一些。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将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作为三个中心论点,那么如何确定其分论点呢?这个就看应试者的个人思考习惯了。如:我们抓住了“直接移用”这个关键词,以“我们要学会拿来主义”为中心论点,可以从拿来主义是什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拿来主义怎么拿,这种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进行立论;也可以从国内的拿来主义和国外的拿来主义,学习上的拿来主义和学术上来的拿来主义这种横式结构来组织文章,进行立论;还可以从批判拿来主义的角度,进行驳论,等等。无论怎么立意,都是可以的,这就是高考作文的灵活性。

有的人会质疑,给定材料中有“贾政点头默许”这个表述,说明了命题者还是对贾宝玉的“根据情境独创”有倾向性,这个判断是没有错误的。在立意的时候,我也建议从这个角度进行立意,而且分论点建议围绕“创新要敢于标新立异,要有勇于创新的气魄和胆识;还要考虑周全,结合各种条件、背景和情境,综合研判,不能随意进行创新”来拟定,至于分论点如何进行论证,就要看应试者自身知识素材储备情况了。但是,这只是一个建议,高考作文主要是考察应试者的思维发散性和知识储备量,只要与给定材料相关的立意,无论是否为给定材料的中心或重点,只要应试者熟悉这个领域,能够把握这个领域,都是最佳的选择。

(二)从申论大作文的角度看。申论大作文要求立意必须完全符合给定资料的中心,也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也是选拔公务员人才的最重要的测评方式。很多新手文友问我,为什么写的稿子,领导总是不满意。这固然与自身的文字综合能力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友并没有通过学习申论,掌握体制内公文写作的核心要素——符合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领导喜欢务实的文字,你却总喜欢甩几句“文化词”;领导的执政理念已明确,你不锦上添花,融会贯通,却另起炉灶;领导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你总是没有认真揣摩和体会,却总喜欢使用自己创造出来或是借鉴而来的“好词汇”,领导能满意吗?

这里的领导就是申论考试中的命题者。命题者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考查应试者具不具备综合分析和贯彻执行给定材料的能力,也就是领会领导意图的能力。

从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作文给定材料来看,“贾政点头默许”这个表述以及“不落俗套”和“思虑周全”的议论,都表明了命题者的态度,那就是“根据情境独创”,也就是要有“首创精神”,这个词语来自于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但给定材料中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这两点不论述行吗?

这两点,是命题者给你提供的论证的角度和方向,是为了辅助论证“要有首创精神”这个中心论点的,因此,必须要进行论证。

那么,我们来综合一下这个给定材料。

我们国家以前采用直接移用、借鉴化用的方式,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不适用于当前的发展形势。因此,我们必须要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用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敢于标新立异,要有勇于创新的气魄和胆识;还要考虑周全,结合各种条件、背景和情境,综合研判,不能随意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发展的合力,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掌握主动权。

当然,以上只是这个大作文的一种立意形式,其他的立意和结构也是可以的,但主体必须以创新为主,必须要有“直接移用、借鉴化用”以及“不落俗套、思虑周全”的相关论述,或立论或驳论,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这样才能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文章来源:笔苑公众号笔苑:“笔杆子”的荟萃之地!欢迎加入写作交流群,获得各领域最新文稿,请私信:圈子,2个字,获得入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