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艺术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 「艺术的功利性」

互联网 2023-02-13 09:22:3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辩论:艺术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 「艺术的功利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点击上方“鲸鱼日志”可订阅哦!

辩 题

艺术是功利的

还是非功利的?

正方:功利的

一辩:AA

二辩:ZED

三辩:MRL

反方:非功利的

一辩:事成

二辩:一点

三辩:埃偌斯

本场裁判

全球首席辩论仲裁员:鲸鱼

欢迎留言,你有可能是下一场的辩手

艺术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无功利性。这主要是从物质、实用的角度来看的。

比如,现实中有一棵树,你可以把它砍下来,然后当成柴火烧,也可以用来盖房子、架桥梁。

但是文学作品里要是描写一棵树,你能把它砍下来使用吗?做不到,而且你也无法奢求做到。

艺术是用心灵、用想象去获得那份超越世俗的情感与精神收获,这就是艺术的无功利性。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就说道:“文学和科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没用。”

这里的没用,说的就是艺术的无功利性。

我们承认艺术“造不出一个可以吃的苹果”,但是人们追求艺术,不也是有目的的吗?

最起码,艺术能让人达到一种精神的满足,这难道不算是功利的目的吗?

中国古代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这就证明文学在古代就被用来进行教育人心,这就是在利用艺术的价值。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萨特也提倡,散文要介入社会、改造社会,目的性也很明确啊!

目的归目的,但对方辩友要注意的是,任何人,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都无法达成实际的目的。

也就是说,你得不到事物的有用性,比如经济、政治甚至感情的物化结果。

因此我们不可能从艺术里得到玛瑙翡翠、高官厚禄或是甜蜜爱情。

我们看待艺术,必须从无功利性这一点出发,重在精神的提升,而不是要讲究物质的满足,否则,只会把艺术搞得庸俗不堪。

谁说艺术不能对经济、政治起到作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们听说过“文化产业”这个词吗?

它在英国叫创意产业,在美国叫版权产业,在日本叫内容产业。美国目前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版权产业超过汽车、航天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

在我国,香港和台湾也很早就起步了,但大陆比较晚,大概最近十年才开始重视,但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

这说明,艺术自身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对方辩友提到文化产业,恰恰说明应该是经济基础决定艺术发展,因为我国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民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才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的。

社会经济形态在艺术领域有很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物质基础。比如“扬州画派”,它为什么诞生在扬州?

因为18世纪,扬州是清代商业的中心,商业经济发展很快,这就影响了文人画家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趣。

你会发现很多扬州画派的作品里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子,这就是由扬州繁荣的社会经济所决定的。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艺术是功利的哦!

既然你提到了绘画,我就说说这美术。

你知道梵·高的油画《加歇医生》吗?它在拍卖行上以8250万美元成交。

还有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你知道它拍卖了多少钱吗?1.41亿美元!

咱们国家也有,北宋黄庭坚的《砥柱铭》,拍卖到了3.9亿元人民币,加上12%佣金,总成交价达到4.368亿元!

你敢说艺术不值钱?!

梵高《加歇医生》

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你们说到的拍卖品,之所以能卖出那么高的价钱,其实原因无外乎三个字:稀缺性。

市场上越是稀缺的,就越值钱,这是市场规律,很正常。

但我们要说的是艺术的本源。梵·高、毕加索、黄庭坚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他们有想着让自己的作品卖出那么多钱吗?

如果光想着挣钱了,这些艺术家成就不了这么伟大的作品,也成为不了伟大的艺术家!

黄庭坚《砥柱铭》

看来,对方辩友需要正视一下艺术的商品化。

当前的艺术创作、传播、欣赏等各个环节,都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运行,因此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商品化的痕迹。

只承认艺术的审美功能,不承认商业性在现阶段是不可能也做不到的。

比如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投资达1.2亿美元,最终它的票房达到18亿美元。其它的衍生品也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

如果它的票房没有达到18亿,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哪有钱继续拍摄《阿凡达》?所以,艺术商业化也能保证整个行业的循环发展。

但是,艺术商品化也得让人反思。首先就是极有可能带来低俗化倾向。

很多电视台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就不惜造假,编出一些具有耸动性、欺骗性、炒作性、败坏社会道德的内容。这样必然会让好节目没有市场,故意迎合观众的审美恶趣味。

同时,以商业为利益也有可能降低艺术的艺术内涵。单纯追求感官刺激,沦为商业的工具。

比如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就因为植入广告太多,导致节目支离破碎,毫无整体性可言。

OK,我们承认以商业利润为利益,可能会降低艺术价值。但是这并非必然。

比如巴尔扎克、左拉、狄更斯、杰克·伦敦、萧伯纳等人,他们就是商业社会赚钱动机最强烈的作家,可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创作质量啊!

真正区分优劣的,应该是艺术家自己的审美修养和艺术技巧。

杰克·伦敦就说:“有些人为了文学写作,脑子里不存在丝毫的金钱思想,写出来的可能是垃圾;另一些人为了金钱写作,却可能创造文学。

决定因素是一个人的才能,而不是与才能的报酬有关的计划。”

辩论结束 裁判总结

对于艺术的功利性问题,不能一棒子打死。事实上,艺术商品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成为其中一环。

国家还提出,要实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的较低标准,如果此期间我国GDP增速为8%,则文化产业的增速需要高达14.66%。

具体怎么看呢?很简单,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一定要分开对待。

艺术创作上,要讲究非功利性,强调精神提升和寓教于乐。

艺术传播上,要运用商业性,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这两者分属不同的领域,但有时紧密结合的,需要互相牵制。

总之,我们要的是既叫好又叫座的艺术作品!完事儿!

不关注

就捣蛋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鲸鱼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