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视觉错位问题「视错觉设计」

互联网 2023-02-13 09:22:1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文学的视觉错位问题「视错觉设计」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刘根禾/文

摘 要:视觉艺术语言在顺应新媒体文化而表现出多元形式的同时,其形式与内容的错位、局部与整体的错位、语言逻辑关系的错位、怡目与养心作用的错位等,均给当今表面繁荣的视觉艺术蒙上了一层尘埃,给人以雾里看花的错觉。中国的视觉艺术无论以何种语言形式表现,最终都要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否则,它将走向异化之道。

关键词:视觉语言;错位;民族化

书画和影视均属视觉艺术,它们用图形和影像讲述作者对自然、人、社会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所不同的是,书画的构图是静态的,它最初的创作动机完全是非功利化的,正如陈永怡所言:“古代的艺术一直游离于经济规律之外。”[1]3影视的图像是动态的,它借助人物、事件的内容组合成与之相适应的运动图像。书画的构图是作者借助空间形态,以物理形式解析自己对人与物的外在美的认识和对其内在精神的挖掘与展示;影视是作者借助人物的语言讲述作者对世间的人与事的生活观照,图像中的人、物、境构成和谐统一的运动图形。无论它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作者个体的精神世界,目的则是借助图像引发受众内心世界的共鸣。

在很长时间内,这两种艺术形式均以各自显著的话语特点讲述着各自的故事,读者亦以接受的心态从中慢慢地品味生活或热情地投入生活之中。作者在创作前未以某种观念强加受众,先验性地以一种他们划定的轨迹让读者的心灵在其圈子内部跳舞。作者的任务是让读者在阅读完他们创造的图像艺术后,提炼和品味着各自的思想与情感。

然而,到了如今的所谓读图时代,尤其到了今天的自媒体时代,这两种艺术形式发生了裂变,书画的图形不再安静,它已随着当代人匆忙的生活节奏,通过展厅、手机、电脑等媒体,被快速“扫描”;影视亦借助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体被跳跃性地看图或听音。读者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已不再是个人通过阅读而品味到自己的感受,而是作者冠之以快餐符号的理念强迫人们接受的信息。于是,这两种原本是精神世界雅致的语言体系,逐渐演变为技术化的概念符号,图像的“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渐渐成为主流。于是,书画作品更多地以形式的构成之美取悦于人,影视作品更是显现叙事能力的简单化和人、事、境的构图关系错乱和逻辑关系错乱。即便如此,作者仍然要以一种所谓创新的姿态,以一种自己认定的概念让观众接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创新呢?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式至上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自甲骨文诞生时起,至今已有3 600多年历史,中国画诞生于魏晋时期,距今也有近2 000年历史。书法和国画都是运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描绘的艺术,自从元代赵孟兆页作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2]87“书画同源”已成书法和中国画的定律,也是其精髓。无论书还是画,其艺术的灵魂是写,即写意与写情。学者陈振濂认为书画成为艺术,“是‘书写之美’的成功,开启了书法史上由文字走向艺术、由空间走向时间、由视觉形成走向行为的顺序推移的无限可能性”[3]48。明代以前的书画创作,大多是文人于茶余饭后自吟自唱的遣兴之作,它创作的欲望来自作者排遣自我心绪,或与文友交游唱和之作,“作品主要用于文人之间的品评、互赏、交流”[4],其功能并无今天遍布于厅堂之装饰意义。明代以后,由于建筑结构发生了变化,书画装饰于厅堂、书斋、门店、庙宇之所渐次铺开,因此,作品的尺幅越来越大,形式感越来越强。

绘画呈现给人的形态是构图,书法是对汉字的书写,其物化形态也是构图,至于以前讨论过的“书法是构图艺术”“书法是抒情艺术”“书法是写意艺术”等观点都是从不同视角看书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最后的形态是点和线对白纸空间有意味的分割,这种分割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味的,它分割出来的形状,表象看是静态的,然而它的每一处点和线,都是活体的、运动的。中国书画艺术不同于西方绘画,它是写意的艺术,作者在构造图形时,不斤斤计较其局部的写实,而是首先从宏观上确立一种意象,这种意象或宏大或婉约,事先在作者脑海中树立了一个形象,然后作者再运用不同笔墨方法,将胸中气象一点一滴地积累到图形之中,它的每一个点画都被作者赋予其深挚情感,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言:“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戒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己叹。”[5]128由此可见,书画之图形,实则是情感运动轨迹,是作者感情浇灌而成的物象。既然如此,书画的图形如果予以刻意安排、设计,那么其情感必定造作。观照古人书画,精品大多为小品手札,大尺幅作品(条幅)明清以后方才出现。何以如此?乃古人将书画视作茶余饭后修身养性之“余事”也,无论吟诗还是作书作画,均源自心有块垒,不吐不快,如苏轼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5]314

反观当今书画,流寓于人们眼帘之渠道,一为展厅,二为书册,三为电子媒介。这三种主要交流渠道,是以现代视觉传播方式展示传统书画艺术,因此书画原有的“汁味”在逐渐减弱。展厅里的书画作品,以大取胜,大则引人注目,而小则容易有目如盲。如今展厅的作品,起点基本为六尺,大则丈二,甚至更大。而作品一大,创作的难度则会增加,如若没有扎实的功力和博大的胸襟,即使创作出面积再大的作品,其气度未必就大。不是讲大尺幅作品不是佳作,古人也偶为大作,如宋人王希孟,作有11.915米《千里江山图》长卷,就耗尽了他年轻的生命;宋人张择端,作有52.87米巨作《清明上河图》,几乎穷尽毕生心血。二位画家的作品,除此代表作外,鲜见其他作品,可见他们是用生命成就如此巨著的。而如今的书画家,一年可创作若干件如此之“大作”,这些“大作”,放在展厅里远观尚可,近玩则往往经不起推敲。而书册印刷出的作品,往往又是“大作”小印,因为大作品缩小之后看不出细节,看不到气势,如今书画家出集子,往往沉湎于细微之处的细节展现,意欲使人看到其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往往采取小书画大印张的印制手法,这样的作品,阅览者往往看到了一隅之技,而见不到“泰山”全貌。至于电子媒介展示的作品,可信度更令人怀疑,现代科技手段,可将其PS得尽善尽美,它完全成了书画家自我宣传的一种工具。书画艺术固然要适应时代审美需求,但是“其经济文化成分的强化是否会导致艺术的商品化,从而使书法这种民族文化品牌会削弱其赖以生存的核心,即书法的精神内蕴和文化的内涵”[4]。

当今书画之流弊,更甚者其实还不是“大作”迭出,而在于一些艺术家举着创新旗帜,不作精神开拓,而求形式的花样翻新,进行各种“主义”的生拉硬扯。中国书画是笔墨艺术,舍去笔墨功夫,便不可称为神秘的东方艺术。而自书画诞生至今,几千年的书画艺术史,其间的各种创作技法与创作方式,几乎被前人穷尽。在当代,古老的书画艺术要创新,除了书画材料创新之外,更多集中于形式创新,于是各种各样具有设计感的“构图书画”、各种有色宣纸拼接而成的“拼贴书画”、各种装裱形成的“装裱书画”泛滥而成为当今书画的主流形式。这些作品是标准的新瓶装旧酒,这些形式感极强的作品,让人看到的只是它漂亮的“外衣”。这种只求形式创新的作品只是一种流弊而已,而那些用双手双脚外加鼻孔捉笔,“五体”并用写字者,以及所谓的如野兽般嚎叫的“吼书”者,用大如拖把之笔在数丈乃至数十丈宣纸挥毫者,行走于江湖,混迹于书画界,已成为中国书画的毒瘤了,此类书画(大多为书法),粗俗恶劣,蒙蔽民众,远不可观,近不可玩,实乃江湖骗子的把戏而已。江湖书画流毒虽甚,但易于辨识。然而,还有多种高举流派、主义的书画,目前尚存争议,如“现代派”“学院派”,此类书画家往往是一些已有一定成就者,他们在探寻书画革新的道路上往往很执着,也很苦恼,他们在传统道路上行走不动时,出于对书画艺术改良的美好愿望,按照他们个人理解的艺术理念,以视觉变换的形式,将传统书画进行构图组合,冠之以“某派”或“某主义”,意欲在当今书画史上留下一笔,其愿望是美好的,然而其时尚甚至怪诞的理念则不易被广大书画爱好者所接受,或容易被一些作者曲解,从而创作出一些形式至上的东西。

当今书画之现状,已经明显呈现出一种视觉的错位。一是形式与内容的错位。书画家的笔墨语言是古人的,而其讲述的方式是现代的,如同将文言文译成白话文,水平高的,译语贴切些,水平低的,则译语粗浅,甚至偏离古人本意。二是局部与整体的错位。就绘画而言,在一幅画中,同时出现石涛、八大山人、“四王”等多种笔墨方法,而这些方法在构建一山一水时,往往又不贴切,如北方的山与南方的山,画法不同,如果南北技法混杂,则必定出现视觉错位。就书法而言,一幅作品一部分是“二王”风格,一部分则是“颜柳”风格,杂糅成一幅作品,亦有晋唐同代之嫌。三是“主义”与实践的错位。“学院派”书法理论标榜形式至上,其实践是将汉字书写割断情感关联,割裂汉语语句语法关系,简单地以视觉构图形式组合汉字,此类书法可视不可读。四是悦目与养心之错位。中国书画是心性的写意,目的是养心,当然,字形的悦目只是阅读者走近作者精神世界、走进汉字文化世界的一种途径。然而,受经济利益驱动,当代书画悦目成为主要目的,因为它如若具有漂亮妆容,便有价有市,久而久之,其修身养性之宗便渐行渐远。如此说,并不是反对书画的形式美感,而是想强调书画的文质相彰。书画艺术的道德功能也好,审美功能也好,归根结底是靠作品自身的魅力,让阅读者品味之后从中体悟,不管是靠“主题先行”去灌输,还是靠“形式至上”去影响,都不如让读者自己品味有效力。

二、东边日出西边雨——视听错位的影视艺术

影视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它以视觉为主,听觉——声音和语言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图像的解读和阐释。中国的影视艺术虽然在选题、构思、编辑、制作等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视听相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电视剧虽然不乏精品之作,但大部分制作粗糙,图像和语言不要说统一到一个意境之中了,就是统一到一个概念之中也极其困难,电视中的综艺节目大多是邯郸学步,乱象丛生。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如理论体系的不成熟,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但根本原因是民族意识的淡化。

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文化阐释方式和审美表现方式以“中和”为重要途径。孔子努力给中国文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精神——“超越他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注”[6]35。尽管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多元文化并存和交融的时代,但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不能丢失,否则它将被异化。影视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最能直接讲述一个民族思想、生活的媒介,影视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一个文化种类。运用艺术的图像和语言阐释和解读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生活、文化,是影视艺术的职责。当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时,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影视的商业化和快餐化大行其道,它带来的后果是,充饥可以,营养不良,养眼可以,养心不足。

近年有两部电影具有典型意义,一是《十面埋伏》,电影的画面构图、色彩美轮美奂,人物衣着、动作设计也很具观赏性,但是,作为一部具有历史故事背景的电影,人物的语言太现代了,我们说它现代,并不是苛求人物回到古代,以古人语气讲述故事,而是认为应当用故事发生时代人物的语态讲述故事。这样的电影,看过之后,除了大场面的震撼力之外,它给人们思想的启迪意义、教育意义明显不足。另一部电影《一九四二》,是一部纪实电影,史诗一般沉重,构图、服饰、人物语言配合得较为贴切,但是影片中对人物服饰、造型过分破败的渲染,使人在悲愤之余又能看到多少霞光呢?虽然,这两部电影已经不失为当代电影的代表之作。然而,更多的电影制作粗糙甚至粗俗,尤其是古装戏,场景设置、服饰设计、人物动作设计、道具等很多都张冠李戴,人物语言更是戏说乃至胡说。这样的电影,轻说是为了商业利益,重说是缺乏民族精神担当。

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现状也是堪忧。先说综艺节目(除大型主题晚会外),当今的电视综艺节目大多数是商品经济的寄生虫,它的主要目的是抓人眼球,增加收视率,增加电视台收益,它的娱乐方式要么是抄袭国外的,要么是插科打诨,有些节目甚至无主题、无思想,更谈不上有艺术。再说电视剧,电视剧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剧,即传播正能量之剧,不论悲剧或喜剧,它都有一定的主题,有一定的化人育人目的,当今此类电视剧的主题表现没问题,但艺术水准还不高,叙事结构简单,语言直白不能令人回味,构图美感不强,语言与图像各行其道;另一类是谐剧,此类电视剧鱼龙混杂,真正源于生活题材的喜剧尚有一定艺术效果,但大量的古装剧、抗战剧等,妄说历史,古戏今言,正剧歪演,画面低劣无美感,人物语言粗俗,市井俚语、地方俗语充斥泛滥,重复选题,反复翻拍,市场是此类剧作的风向标。

当今影视剧艺术的视觉错位,归结起来有以下表现:一是构图与语言搭配的错位。不少影视剧写的是某一时代的事件或故事,景色配置的是另一个时代的风格,或语言表述的内容与人物置身的场景搭配不当,或人物的造型、服饰及道具设计与人物性格、语言场景配置不当,造成影视剧艺术水准下降。二是语言与构图的配比不当,造成观念先行,主题先行,强制灌输之现状。如今的一些影视剧,不是让观众看完之后思考创作者在表达什么,或剧情给我们什么启迪,而是一味以语言灌输给观众某种信息,造成影视剧近乎报告会,语言代替形象乃至构图的现状。三是场景构图的逻辑关系混乱。一些古装戏,人物是汉代的,衣着是唐代的,手中的道具是宋代的,而语言又是现代的,逻辑关系一片混乱。一些抗战剧,墙上的口号、大会的标语不是手写体,而是现代的印刷体,房中的书画作品是当代人所作,穿帮镜头比比皆是。四是叙事与抒情的关系错位。影视剧的叙事是铺垫,抒情是升华,环境是氛围,三者之间关系只有恰当安排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当今的很多影视剧,环境、叙事、抒情三者之间逻辑链条断裂,以致给人的视觉印象或假或空。

三、群芳过后西湖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视觉语言

受市场经济和新媒体的影响,中国的书画和影视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代工商业文明影响下最大的变化是含蓄蕴藉的传统文人艺术,转变为一种强调价格普及化、题材平民化的艺术”[1]173。书画已经从书斋走向展厅,书画家“自我倾诉”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变为“向大众诉说”,影视剧也突破了传统的悲剧或喜剧语言模式,表现出开放多元的表达方式。

语言表达方式的演变是伴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来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视觉艺术语言的每一次演变,客观上是社会发展、群众要求使然,主观上则是作者仅仅用外来语言和时尚语言,对中国传统视觉文化贴上某种标签,冠之以某种理念、“主义”,实质上则没有从民族化语言体系内涵的完善来找出恰当的表述途径,因此就出现了视觉语言主体与客体错位、视觉语言逻辑关系错位等现象。那么,在市场经济成为主体经济形式、现代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之后,视觉艺术到底该如何反映生活、反映人的精神呢?

一是中国书画和影视等视觉艺术,语言表达应以讲中华民族故事,抒中华民族感情为根本,话语形式可以用现代生活的语体和节奏予以表达。一个民族的思想、生活、习俗等内在和外在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构成了它特有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体系有些是以物化的形式呈现,如建筑、饮食、服饰、生产及生活工具等;有些是以精神的形态表现,如信仰、宗教、思维方式、情感等;有些则是借助物化形态表达思想与感情,寄托精神,如绘画、雕塑、影视、舞蹈等。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思想,脱离了民族化的语言,它就容易错位为其他民族的寄生虫。当一个民族失去了独立的思想、思维和情感时,它就会失去生存的精神支柱。

二是一个时代应该有时代的话语特征,但这种特征并不是完全脱离前人的思维方式,它要在前人思维不到之处、思想不周之处予以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另起炉灶。以书画为例,它是借助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形式,以写意而不是写实为主体的方法,将心中的物象予以加工处理,形成创作者理想的形象,具备创作者心目中想象的美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在用视觉语言表达时,除了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变化外,作者对客观对象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唐代的美女形象是丰腴的,明清时代的美女形象则是纤丽的。如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视觉语言则容易发生时空错位。

三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均有自己的主体语言特征,视觉艺术应该是通过眼睛观察物象自身所具有的思想与情感,即便兼有听觉为辅助手段的影视作品,其主体语言应该主要通过视觉获取相关信息,如果先验性地将作者主观意志强加于作品,则有失作品的艺术水准。当今的影视作品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倾诉和自我解读呢?是作者担心观众难以理解他们的某种创作理念?还是作者自以为读图时代快餐文化语言是最为先进最为便捷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是不要忘记,艺术的语言只有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方式,通过音像有机交融,才能成为理想的视觉语言。

虽然当今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需要对视觉语言的节奏变换和表达方式做出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但是艺术的使命不仅有适应受众的责任,而且有引导观众文化消费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陈永怡.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变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 洪丕谟.题画诗一百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 陈振濂.线条的世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 刘根货.由“展厅效应”看书法的审美形式与文化内涵嬗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81-83.

[5] 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6]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刘根禾

作者简介:刘根禾(1963—),男,河南正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教育界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为书法文化和视觉文化。

(原载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