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宝顶山石刻介绍「大足宝鼎石刻」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大足宝顶山石刻介绍「大足宝鼎石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足石刻博物馆
重庆大足石刻现存造像群75处、5万余尊、10万余躯,铭文10万余字,堪称“东方艺术明珠”。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被誉为“世界艺术之圣地”。
重庆大足石刻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柬埔寨吴哥窟、印度孟买象岛石窟,被称为“世界八大石窟”。该石刻群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中宝顶山的“毗卢菴”“宝顶山”题刻为南宋时蒲江人魏了翁的书法作品。
大足石刻石刻分布图
旧时,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可见大足宝顶山佛教之胜。南宋淳熙六年(1179)至淳祐九年(1249),大足僧人赵智凤在宝顶山主持营建佛教造像,历时70余载,开凿诸佛像万尊,建成一座千姿百态的“密宗”道场。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邛州蒲江人。魏氏生活的时代,恰为赵智凤大力营造宝顶石窟之时。适逢际会,魏鹤山欣然为之题记二则。
宝顶山石刻分布图之七号、二十九号龛
宝顶山第29号龛为“报恩圆觉道场”,据《大方广圆觉了义经》,刻佛像三身,十二菩萨列坐左右,一菩萨跪佛座前,表现觉行圆满即入佛地的十二菩萨及佛广说妙法作答情景。该龛圆觉洞甬道左壁内侧下部石岩上竖刻楷书“宝顶山”三字,字径40厘米,左侧下署“临邛魏了翁书”。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张澍《后游宝顶山记》载,圆觉洞“末直刻‘宝顶山’三字,字径八寸,笔极清健,末刻云‘邛州魏了翁’。”张澍(1776-1847),字百瀹,号介侯,甘肃凉州武威县人,时任大足县令。魏鹤山题字,为该龛造像的断代提供信实依据。1946年12月31日,《李石曾请保护四川大足石刻并附大足石刻考察团报告书摘要致宋子文函件》之“圆觉洞”云:“以宋绩砂藏经所绘仪轨座饰等考之,确为宋刻,足与洞口魏了翁题字相证。”
宝顶山“报恩圆觉道场”
魏了翁题“宝顶山”
宝顶山第7号龛为妙智宝塔,位于大佛湾千手观音左侧石岩,一攒尖塔亭,内坐一卷发蓄须修行者,亭外一护法猛虎,亭左右刻:“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亭下篆书横题“毗卢菴”三个大字,署“朝散大夫守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魏了翁书”。该题刻,长210厘米、高72厘米、字径64厘米,书法古朴遒劲,形态自然开张。
宝顶山“妙智宝塔”
魏了翁题“毗卢菴”
魏了翁在大足石刻的题字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
王肇翰《大足石刻艺术》(重庆出版社,1988年),“中国古代的一个知识分子——魏了翁”一节说:“魏了翁到宝顶山的题字和篆额是在四川潼川府路安抚使任上(1122-1123)”。陈明光《宝顶山宋刻阿育王山之宝塔图考》云:“嘉定十六年(1123),朝廷大员太常少卿魏了翁、兵部侍郎杜孝严亲临宝顶参礼,并书榜‘宝顶山’、‘毗卢菴’刻石佛龛。”该文推断:“宋宁宗将宝塔图赐给宝顶山刻石安奉的时间,也许在魏了翁参礼宝顶山之年。”
宝顶山造像展开图
(郭相颖画)
其一、关于“宝顶山”题记。
南宋时,全国设置的十六路,潼川府路为其一,辖一监:富顺监,三府:潼川府、顺庆府,遂宁府,三军:长宁军、怀安军、宁西军,八州:资州、普州、昌州、叙州、泸州、合州、荣州、渠州。其时,大足县隶属潼川府路昌州辖。
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魏了翁升任潼川府路提点刑狱公事。次年,兼提举常平事摄转运判官。明年,授转运判官。嘉定十一年(1218),迁直秘阁知泸州兼主管潼川府路安抚司公事。嘉定十三年(1220),任潼川知府,时年四十三岁,直至嘉定十五年(1222)他入京召对,进兵部郎中。理宗绍定五年八月(1232),魏了翁除宝章阁待制、任潼川府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1234)九月诏为权礼部尚书,端平二年(1235)六月抵京除授礼部尚书。
由于魏了翁“宝顶山”的题记落款没有具体职务与时间,或许该题记就是他做潼川府路地方官员时于某年登临宝顶山的即兴之作。或者,与“毗卢菴”题记时间一致。
其二、“毗卢菴”题记。
元脱脱《宋史》“魏了翁传”记载,嘉定十五年(1122)“进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十六年(1123)“为省试参详官,迁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据此,魏了翁“毗卢菴”题书,当在嘉定十六年,或嘉定十六年之后。
彭东焕《魏了翁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嘉定十六年三月”记载,“迁太常少卿,仍兼实录院检讨官、国史院编修”,该年谱引《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官职三”记载“十六年三月为太常少卿”,“兼实录院检讨官”,“并兼国史院编修官”。彭东焕考证,魏了翁“毗卢菴”的题字,为“嘉定十六年”,并指出“论者据此推断了翁此年亲赴宝顶山并题书留念,误。”彭东焕按:“了翁自嘉定十五年入京,十年之后绍定五年返回蜀中,嘉定十六年了翁在京,无返蜀之事。”
理宗绍定五年八月(1232)至端平元年(1234)九月,魏了翁除宝章阁待制、任潼川府路安抚使。此间,并没有他到过宝顶山的记载,且当时的职务与落款题记不相吻合。那种认为魏鹤山“毗卢菴”题记是在安抚使任上,大概依据“朝散大夫守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魏了翁书”中有一个“守”字。殊不知,落款处的“守”并非是指地方行政长官。该“守”字,是暂时代理职务之意,唐以后指官阶低的代理官阶高的职务。苏轼《辞两职并乞郡剳子》云:“已除臣端明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魏了翁之“毗卢菴”题记与范仲淹之《岳阳楼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神思而作,乃作题记者受命为之却并没有亲临登高。
魏了翁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尤善篆书、行书,并以篆法入隶,书法于苏、黄、米之外,自树一帜。“毗卢菴”与“宝顶山”题刻是魏了翁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墨宝真迹,宛如大足石刻艺术宝库中两朵绚丽的奇葩,其价值弥足珍贵。
大足石刻博物馆展陈魏了翁题刻“毗卢菴”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