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青田石雕的特点「青田石介绍」

互联网 2023-02-11 11:12:1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描写青田石雕的特点「青田石介绍」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田石雕是特种工艺品之一,它与同类的牙雕、玉雕、木雕相比,在技艺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象牙质细而韧,适于精雕细镂,但色调单纯,材料局限;玉料质地高雅,色彩丰富,因色取俏,但质地坚硬,难以镂雕出丰富的层次;木质较粗脆,色调又单一,仅宜于圆雕、浮雕。而青田石的色彩丰富,脆软相宜,既可取俏色,又能精镂雕,在某种程度上兼备以上各种材料的优点,形成了“因材施艺、形象逼真,镂雕精细、层次丰富”的艺术特色。

周南康《初生》

1因材施艺 形象逼真

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就更不会有两块形态、质地、色彩相同的青田石了。艺人面对千姿百态的石料,必须运用其艺术素养和雕刻技艺,才能将石料利用、改造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这种利用改造可概括为:取势造型,依质布局,因色取俏。

“依料取题法”的创作性雕刻,就是依石料自然形状进行造型和布局,也就是“因材施艺”中的“取势造型”和“随形变化”雕刻法的实施。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减少浪费,尤其是对使用好料更有意义。还能促使作者开动脑筋,锻炼想象力。根据石形与现实生活形象的联想,往往会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可能使作品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颖的形态美。这种形态的确定必须从题材内容出发,根据主题立意需要,巧妙地利用石料形状进行布局造型,取石之“势”造想象之“型”,随石之状作构图之变化。尤其有些生得格外“怪”而“丑”的石料,往往蕴藏着最美的造型因素,可能更会引起思维联想,容易诱发创作灵感,出现丰富美妙的遐想,平时生活中的“一瞬间”会“跳出来,同石形状态联系起来。要自如地做到这一点,当然要有较丰厚的生活积累和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过硬时技巧基础。

依形布局的方法灵活多样,根据石形(同时也照顾到色彩的利用)有横有直,有正有斜,有的可以拔地冲天,有的可以俯冲直下,有的坚实稳重,有的婀娜纤巧。各种石料形状都有造垫因素,皆可取势。要是一块理想的好料,要想创作一个好的命题,得一个好的造型,不要急于动凿打坯,而应将石料摆在案头时常观察、思考,翻动头脑里生活积累的“仓库”,捕捉到“灵感”后开始动手。这时候最好是不失时机地一鼓作气地将粗坯敲出来,牢牢抓住抽象的思维形象使其迅速地化成具体的造型形体。

实施依形布局法,还可采取这样的步骤:经过观察思考后,已胸有成竹的,可以直接动手造坯; 在右料上,刻划形象线条后再敲坯;根据石形和构思设想先画出设计草图; 事先捏个泥坯设计稿,则更有把握。

周南康《古瓶》

2因色取巧 艺夺天工

洞刺镂雕技艺是青田石雕的生命,巧色就是青田石服的灵魂石。利用石料的夫然色彩因色而取巧是青田石雕的一大特点,也是实施“因材施艺”手法中的重要一环。

因色取巧有两种类型,即类似型和对比型。“类似型”是主要的一种类型。它最能显示石雕取巧的功夫,给石雕作品增添极大的价值。此法是在颜色丰富多样、质地优良的石料上做文章,尽量利用石料的本色雕刻的景物同现实生活中的色彩相类似,模拟景物的真实颜色。例如将一块有红有灰、也有青白发冻颜色的石料雕作“冰梅图”,红色的雕成梅花,青色发冻的雕成冰梭,灰色的处理成山崖,巧妙地将石料中的几种色彩雕刻得同自然景物的颜色相类似,这样色就利用得十分成功,作品身价就倍增了。

“对比型”即石料本身色彩不丰富,除大面积的基本色外,只有少量的一种不同颇色。比如一块白色的料中生有一点黑斑,这很难同现实中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色彩相吻合。这种石料就不强调石色酷似所要表现的景物本色,只要将这点黑色利用恰当,雕成与主体有关的另一种物体,形成作品黑白对比的色调,对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增加趣味以及加强装饰效果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做到巧妙地利用色彩,对有色彩的石料,在确定作品题材、构图时,首先应围绕着色彩这一客观因素来思考设计。什么色相似什么景物,适合表现什么,脑子里要有自然界的色彩联想。

选色的方法是,在一块料上首先要看清有几种色彩,各种色彩的面积大小厚薄和生相,然后选定其中能符合设想的一块色为主要点,一般总是色最艳,或石最冻、最纯净,也就是石启质最佳的,面积(色块)最大的为主要点。这部分是蜡石的精华,应该尽可能定为作品的主题立意的中心,或则是“基准点”,其余色的利用——多少,去留,都应为这个中心服务。

对石料天色色彩的利用,必须遵循“取舍”的原则。如果一块石料色彩很丰富,不公主次,不知取舍,一概全部利用,被石色牵着鼻子走,主观被客观所制约,这样就谈不到因色“取巧”,俏色也就不俏了。有取必有舍,有舍才能有所取,取舍也是矛盾的统一。

取舍的原则是舍要服从于取,先取而后舍。其基本方法是:先从选中作为主题立意的中心色块落手(也可能就是作品所定的“基准点”,因此取色与作品的基准点应该是统一的),打出主题中主体的雏形轮廓,再延伸派生与内涵相关、画面连贯而所能利用的其余色彩,用多少取多少。对于好的色彩,要尽可能多留用一些,好色取的少而舍的多,是很可惜的。尤其是冻石,在构思图时应留意到这一点。例如雕“高粱”,将红色的穗头位置定好,首先条出穗头的坯,穗的周围还有部分剩下的红色就要戳掉。再比如“葡萄山”,先要打出冻色的葡萄粒串,哪里有冻色,哪里就该是葡萄串,葡萄成串后留有多余的残冻也要去掉。若是同一块料中某点生有黑或棕色的斑块,就用来雕松鼠,同样的道理,松鼠的形状确立后,多余的棕黑色也要去掉。用“剩”的、多余的、无法再恰到好处的应用的色彩就要割爱,毫不留情地舍去——戳除、干净。主体中心的取好后,第二步才戳出叶、枝或藤蔓及其他景物。经这样的步骤雕成后的作品,高粱穗恰是红色的;葡萄颗粒正好是发冻的,好像已经熟透了似的;而松鼠又正似其本身真实的颜色。模拟色都很逼真、干净,正好恰如其分,没有一点多余,看起来十分自然,似乎是天生的“凑巧”。这就是对石料天然取舍技巧的成功之法。

杨楚照《亲切交谈》

3镂雕精细 层次丰富

在石雕山水、花卉作品中尤见明显,是青田石雕的又一技艺特色。这种技艺主要有放洞镂空和带筋两个特点。

放洞是镂空的基础,因而艺人十分讲究放洞的技巧——洞法。放洞都具有镂空与造型两种功能,但按其侧重点之不同,又可分为放空洞与造型洞两类。

放空洞有间隔洞、背洞、底洞等类型。间隔洞放在景物本身或景物之间较大的空隙处,以及景物与体身之间。洞向以从上往下和侧面洞居多。背洞是在作品背面放的洞,一般洞口大、洞道浅,以便于镂雕而又不致损坏景物实体。底洞是从作品底部往上放的洞,如炉瓶作品放的洞,目的是为了便于将炉瓶内部雕空,以减轻其重量。艺人也常在山水作品底部放洞,以便镂雕某些建筑物。放了底洞,要用石料“补底”或者设计景物“遮底”,才不致使洞口显露而“漏底”。

造型洞有点洞、带路洞、套洞、皮洞等类型。这类洞有明确的造型观念,一般都紧靠着景物放洞,洞的大小、深浅、走向完全根据造型的需要。点洞是作品表层的单洞,稍加改造就成了表层景物的空间。带路洞也始于作品表层,具有表层景物造型的功能,但它深入里层,为表现景物内部复杂的结构和层次服务,主要起“带路”作用。套洞是在放空洞或带路洞中放的“洞中洞”。通过一个洞口,而向上、下、左、右、后放各种斜度的洞,以刻画景物和层次。这样,作品外观整体完整,而内蕴却细腻丰富。皮洞是一些较浅而不透的洞,如老干树桩、假山岩、水泡等,都可以用此种洞法表现其质感。

放洞中要注意洞向、避裂,防败洞。洞的方向,要控制前后穿的透洞,才不致一目透底,缺乏回味。斜向洞要依据景物的生长规律确定洞向。在石料的裂纹处,要尽量避免放洞,以防石料断裂、崩碎。还要注意防止出现败洞,如在不该放洞的部位而误放的“死洞”,洞深没控制好而误伤作品实体的“伤洞”,洞径受损坏而出现的“破洞”,等等。

在放洞的基础上,再经过凿、刀、刺的镂雕,就能使作品层次丰富,玲珑剔透。但青田石的质地脆软,在镂雕中必须掌握好分寸,既要使作品“空”,又要使作品“牢”。对此艺人十分重视带筋、化筋技艺。

带筋是在石雕作品中保留的连带体。它像房屋中的柱、梁,起牢固作品的作用。带筋的部位、粗细要根据作品构图景物的具体状态而设置。在批量产品中,带筋是十分外露的,许多产品的体身与景物之间有许多小石柱,在花枝叶背下有许多“蜈蚣脚”,这些都是为支撑景物而保留的“带筋”。而在精品中,带筋就显得十分含蓄,艺人已把带筋“化”成了景物实体的一部分,把“空”与“牢”这对矛盾巧妙地统一起来,使作品既玲珑剔透又结实牢固。

因材施艺、镂雕精细,显示了青田石雕的高超技艺及特有的工艺美。镂雕是表现手段,是技术,是为表现艺术构思服务的,一味追求镂雕精细而缺少艺术内涵的作品难以脱离俗气、匠气。同样,在俏色利用上,也不应以追求“栩栩如生”为惟一目的。艺人既要继承发扬青田石雕的传统特色,又要认识并尽量避免自身可能产生的局限性,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勇于走探索创新之路,把青田石雕艺术推向前进。

陈墨简介:

1965年出生,浙江青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1987年毕业于宁波大学英语系。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青田石雕博物馆执行馆长、西泠印社青田印学基地秘书长、浙江省丽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青田县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青田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陈墨

编辑:高静

更多收藏类信息请扫描二维码,下载“雅昌兜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