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书单」《丝路花雨:诞生》:致敬经典舞剧 抒写艺术传奇

互联网 2023-02-10 15:31: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奔流文化·书单」《丝路花雨:诞生》:致敬经典舞剧 抒写艺术传奇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近日,甘肃作家陈晓斌撰写完成的纪实文学专著《丝路花雨:诞生》出版发行。

这是一部详细讲述舞剧《丝路花雨》创作历程和价值意义的主题图书。全书分为缘起、走过河西、遇见敦煌、敦煌新曲、复活壁画、呼之欲出、飞天起舞、进京会演、天降花雨、走向世界、敦煌舞蹈、花雨缤纷共12章,约20万字,通过拜访老一辈艺术家,精心择选了160余幅1979年版《丝路花雨》的摄影作品、绘画作品及珍贵的工作笔记手稿,全方位记述了舞剧《丝路花雨》历经艰难的诞生过程。

本书作者(左)采访舞剧音效师周文钦

取材于敦煌壁画、反映丝绸之路上中外友谊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善良淳朴的中国父女“神笔张”“英娘”为救助外国商人“伊努斯”所发生的悲欢离合、生死相助、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这部经典舞剧带着浓郁的敦煌印迹,独特的甘肃符号,自1979年问世,走遍英国、德国、法国、泰国、拉脱维亚、日本、朝鲜、韩国、美国、新加坡、蒙古国、印度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演,足迹遍布大半个地球,在世界艺坛上享有“东方的‘天鹅湖’”美誉和盛名。

《丝路花雨·诞生》一书作者陈晓斌在接受奔流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很早就被《丝路花雨》所承载的大美所吸引,自费数十万元,收藏了1700多件这部剧的相关珍贵资料,比如舞剧初创剧本、编导手稿、舞美设计原稿和初始录音,意大利演出宣传册、日本公演手册、泰国演出节目单,西安电影制片厂电影台本、年历卡、年画、小人书、明信片、火柴盒……这些藏品都被我视若珍宝。”

在孜孜以求收集这些“宝贝”的过程中,陈晓斌也与舞剧创作者们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当年创作《丝路花雨》舞剧的艺术家,许多人都年事已高,更有不少人已离世,这些都令他产生抢救性发掘《丝路花雨》舞剧诞生背后故事,为读者还原一个清晰发展脉络和真实历史原貌的想法。历时十载,陈晓斌梳理了大量艺术文献,同时遍访该剧相关亲历者、接力者、传承者和已故开拓者的子女们,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

陈晓斌展示《丝路花雨》的相关藏品

著名雕塑家何鄂读到《丝路花雨:诞生》一书后,不由回忆起自己为电影版《丝路花雨》创作雕塑的经历,并讲述了自己家庭与《丝路花雨》的美好缘分。她评价,作者将致敬经典落实在还原真实的行动之中,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人领略到《丝路花雨》诞生的前世今生。第一代英娘扮演者贺燕云看过书稿后高度评价:“文章尽可能搜集研究了《丝路花雨》创作过程中各方面情况的资料,做了比较清晰的梳理,内容十分丰富。从我自己亲历的情况看,总体上客观真实——这是需要费心研读资料、下功夫提炼和写作才能做到的。”

舞美师李明强(左)和本书作者欣赏画稿

《丝路花雨:诞生》出版短短一个月,已入选2021年甘版精品图书目录,并获得第十三届“金牛杯”中国美书装帧设计奖。据悉,“金牛杯”中国美书装帧设计方面的评选,特别强调“内容过硬,文质兼美”,设计语言具有“高尚的、精致的、独到的美学追求”。《丝路花雨:诞生》充分利用作者收藏的《丝路花雨》的照片、剧照、节目单、连环画等资料,优美地呈现文字和图片,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在书的配色选择上,灵感来自敦煌壁画中绛红色和粉绿色的色彩搭配,同时纸张质感和颜色也选用微微泛黄的纸张,更好地衬托文中的老照片,令版面更有怀旧氛围,带给读者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精彩书摘

舞剧的舞台美术包括布景、灯光、服装、化装、道具等部门,它们在舞剧里的作用不可低估。舞剧是哑剧,角色不说话,只有通过演员的舞蹈语言、情绪感染、音乐旋律,加上舞台美术设计,各个环节和谐统一才能产生优美的舞剧艺术。大型舞剧由于演员动作幅度大、跳跃急骤,上场人物众多,要求设计师一定要在舞台上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样给布景师留下的创作空间不多。《丝路花雨》的内容决定了布景色彩要明朗华丽,场面要壮观恢宏,情绪要流畅优美。李明强、杨前两位布景设计人员,在绘画上运用民族绘画传统,采用线描和青绿山水画法;在视觉效果上将景向外伸展,打破镜框式的舞台固定程式,减少烦琐的物体,增加景的高度和深度,扩大观众视野;在色彩处理上,注重每场场景保持一个基调,色调统一。如第三场波斯景,以绿色为基调,近处枝繁叶茂的葡萄缠绕希腊纹样的廊柱,水晶般的果实累累下垂,栏杆玲珑剔透,喷泉吐玉,波斯毯华美……第六场迎宾厅,以金黄色为基调,显示盛唐时的富丽宏伟;采用三道软景遮住舞台横垂帘,用两道金柱和大厅屋顶透视面,消除了阻挡观众视线的镜框式台口。

李明强1936年出生于河北满城,个头高大,容貌俊朗,任舞团美术设计师,也兼任舞美队队长。他本是甘肃省内较早成名的画家,后来中断绘画艺术创作,走上了舞台美术的道路。他1956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师从蒋兆和、李可染,毕业后到兰州电影制片厂任美工,又到西北民族学院当艺术科教师。当教师期间,创作了《毛主席接见小演员》《彩车送货》《欢乐的大家庭》等多幅作品,并在全国发行,风靡一时。1970年西北民族学院撤销,他被分配到甘肃省歌舞团搞舞台美术。他回忆,自己从来没有从事过舞美工作,来到团里,很需要重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尽快适应工作。当时团里正在演几个样板戏,他潜心研究样板戏的布景设计,结果收获匪浅,实践中的学习,比学校科班学习更管用。

《丝路花雨》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内涵,对舞美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布景设计既要体现大唐盛世,又要有异国风情;既要有热闹繁盛的集市,又要有肃穆庄严的佛窟;既要有瀚海阑干的大漠,又要有广袖舒展的天宫。因此老部长吴坚和省文化厅领导对舞美设计师的人选特别重视。设计师的人选经过了两轮“打擂台”式的筛选。先是省文化局组织了省内的舞美设计者30多人,要求大家拿出初步设计,以匿名的方式展出,进行首轮评审。李明强画了一套16开本大小的小图交上去,被挂在评审大厅的角落里。老部长带领专家把画作看了又看,大家都静默不言,老部长请段文杰先生发表意见,段先生指着李明强的小图,问工作人员:“谁画的?”经专家初评,大家选出省歌剧团杨鹏、范玉生,省话剧团杨前,省歌舞团李明强等人,让每人重新创作一套图,接受专家复审,同时要求画作者现场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李明强这次画了一套大图交上去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省歌舞团领导及专家们经反复比较、综合专家们的意见,确定以李明强为主,同时抽调省话剧团的杨前,一起迅速开展舞美设计。

杨前比李明强年长,是甘肃省著名的舞台美术设计师。杨前1924年出生在兰州,1945年考入当时戏剧最高学府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专攻舞美;1949年参加解放军文工团,任舞美设计、导演;1954年进入甘肃省话剧团任专业舞美设计,参加了《白毛女》《西安事变》等经典话剧的舞美设计。杨前工作敬业、认真,李明强非常尊敬杨前,二人搭起班子,相互学习,一起投入创作。李明强回忆,当时经费紧张,剧组的各项工种创作都非常简陋。因舞剧演出人员众多,布景幕布的尺寸就得放大,一幅布景,得有八九米高、十多米长。团里连专门绘景的场地都没有,他们就先画出小样,然后会同抽调来的绘景人员,在狭小的场地里半幅半幅绘制,最后在室外进行拼接。剧中的男主人公神笔张,为追求心中最美的壁画形象,达到呕心沥血、痴迷癫狂的状态。剧外李明强、杨前是现实中的神笔张,他们在极其简陋的环境里创作出承载《丝路花雨》的恢宏殿堂。

道具师丁伯江几次去莫高窟,临摹了数百张有关道具的壁画,设计制作了琴、瑟、箫笛、箜篌、觱篥、排箫、琵琶等古乐器,以及刀、枪、剑、戟、丝绸、珠宝和瓜果、蔬菜等几百种道具。他最得意的创作是骆驼与荷花。为设计丝路商队的骆驼,他参考了民间皮影、木偶和社火跑驴、舞狮的制作方法,但这些都与体型高大的骆驼相差甚远。几经失败,他选择用布缝制驼衣的老方法,在驼衣上装饰毛发,由两个演员穿上,人的脑袋就是天然驼峰,骆驼的头、颈设有机关,用手控制骆驼点头行进。丁伯江和助手陈世华扮作骆驼,经过无数次实验与改进,终于让“骆驼”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上。后来剧团在香港演出时,观众以为是真骆驼,很感兴趣,专门询问怎么远道运来、喂骆驼吃什么。第四场荷花童子舞,5朵巨大的荷花慢慢张开,从花蕊中跳出娇嫩童子。如何把一朵高1.5米、直径2.5米的巨型荷花制作得形象逼真、开关自如、拆装方便,也让丁伯江费了心思。他先用传统的竹皮扎架、糊纸贴布工艺制作荷花,可脆弱不堪使用。他四处寻觅材料,偶然在兰州一家科研单位发现包装进口设备的泡沫塑料和苯板,材料非常适合制作道具,但当时市场上无处购买。丁伯江开了单位介绍信,四处求人、承诺送彩排戏票,用架子车拉来一车又一车“废物”。他把钢丝穿作花瓣骨架,上盖一层轻质的纺绸,一针一线地缝制包装材料定型,再着颜色,装上弹簧装置,5朵花体巨大、轻盈灵巧、含苞欲放的荷花就诞生了。莲子保存千年仍能开花,舞蹈家复活千年敦煌壁画,让古莲开出新花。《乐苑》云:

“健舞曲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屈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其来也于二莲花中藏,花坼而后见,对舞相占,实舞中雅妙者也。”舞蹈道具师也复活了千年古莲。

周文钦是剧组的音响效果师,兼任美工队副队长,负责设计舞剧所有的声音效果,并根据剧情制作一些声音效果的道具,还制作烟雾机、喷泉、花雨袋等道具。他1941年出生于宁夏银川,一头卷发,浓眉大眼,仪表堂堂。他最初在甘肃省歌剧院任职,早在20世纪60代参加过甘肃著名歌剧《向阳川》的创作,任剧中音响效果师,随《向阳川》剧组多次赴北京表演,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在省歌剧院时,根据工作需要,收集记录各类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声音,用瑞士产的安哥拉牌B型便携式录音机录了上千种声音。1972年,他调到甘肃省歌舞团,同时将那些声音进行备份录音后带到新单位。为了《丝路花雨》创作,他前往敦煌收集声音素材,序幕和第五场里要有骆驼的驼铃音,他专门在敦煌的集市上买了一枚大驼铃,铸铁制造,敲击能声传十里。舞剧正式演出时,驼队还没上场,远处低沉、悠扬的驼铃音就响起来,声音效果非常好。后来随剧组在日本演出时,舞剧里有风声的效果声音,日本同行热心提供了精心录制的各类风声,建议舞剧使用。周文钦和他们讲,他是专门从河西走廊的戈壁滩录制的风声,这风声是戈壁疾风吹在砾石、沙漠上打出的粗粝声音,是吹在骆驼刺、芨芨草上掠出的尖刺声音,这风声传递着大唐盛世的雄风,不同于日本城市里和海上的风声。日本同行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