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讲座「雅昌讲堂」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四川美术学院讲座「雅昌讲堂」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是成都画院2019年推出的重要活动,将邀请艺术大家的后代家属、研究学者、纪念馆馆长等共同探讨艺术史上艺术大家的精神世界及他们与巴蜀文脉、与成都这座城市的关系。以近现代艺术发展史为视角,通过艺术个案、艺术思潮、艺术现象的探讨和梳理,挖掘呈现生发于巴蜀大地上的艺术文脉与魅力。系列活动获得了国家文旅部“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提名奖”的嘉奖。
Mr.DengLe
01 / 邓乐:《我的公共艺术实践》
2021.8.20.14:00pm
艺术家简介
邓乐先生1951出生,四川广安人,现居四川成都,1978年进修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1987年在成都华信 大理石公司雕塑部,1992年至今为新意象雕塑工作室负责人。
为成都画院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中国雕塑杂志编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杂志编委,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雕塑协会副会长,成都画院艺术顾问,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英国皇家雕刻协会会员。
讲座简介
“我是中国第一批践行公共艺术的雕塑家,在这不断学习、实践、坚持与觉悟的过程中,不断丰满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也逐渐在完善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共艺术是人类社会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理想追求。公共艺术是艺术历史的前沿思想。艺术只有融入更广泛的公共审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艺术家创作公共艺术不断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公共艺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公共艺术推动和促进公民社会的完善。艺术家应首先具有公共知识才能成为好的公共艺术家只有逐步与公民达成公共艺术的价值观,形成共识,得到公民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公共艺术才能生根发芽。”——邓乐
本次的讲座由邓乐先生创作的公共艺术为题材所讲述分享,共分享了六件艺术作品。分别为:《瞳孔》成都活水公园、西南交大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雕塑、《天行健》深圳火车北站、《一路风景·生命的律动》冬奥村、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建、《空屋》等。每一件逐渐从创作理念、图稿、模型、施工状况到完成效果一一讲述。例如邓乐先生作品之一:《瞳孔》创建在活水公园。公共艺术的创作不只是美观与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更是作品对后世的一种影响力。在提高民众审美的过程当中,也能让民众逐渐意识到对水源的环保意识。这一项作品其作用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给无数的观众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活讲座场
Mr.ZengLaiDe
02 / 曾来德:《汉字书法与中国文化》
2021.10.21.14:00pm
艺术家简介
曾来德先生1955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七届理事。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书记,中国美术馆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河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书法学科带头人,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名誉主席,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世界华商书画院院长。系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
目前已出版《曾来德书法作品集》、《曾来德现代书法作品集》、《墨许山河—曾来德书法艺术•双重变奏》、《墨许山河—曾来德书法艺术•山水四季》以及《写无尽书》、《曾来德谈艺录》、《书法的立场》、《横竖有理》、《书法之诗•水墨之诗》、《曾来德书画百论》等专著。
讲座简介
“经常有人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是核心的核心。这一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逾千年而活力不衰,它所具有的精神引领和指导作用早已体现在了它伟大传统性当中。无论从其哲理的深刻、审美的丰饶还是人文精神的厚重来看,它都表征着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种不可磨灭的伟大符号和标记......”
书法从根本上,通俗一点说就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由浅入深,从笔墨的体验,到诗意的人生境界,再到宇宙精神,书法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是无限丰富的。以历代诗文为例,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诗的国度,诗歌可谓一切艺术的灵魂,而最早的诗歌,往往都以书法为载体,书写让诗文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得以体现和提高。相应地,对诗的内容和境界的领略,也要在对书法的鉴赏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今天所说的"阅读",是后来的事情。
所以,诗、书结合,书、文一体的艺术思维方式,很早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自觉追求和基本素养。苏东坡说过,"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溢而为书",这并不是对书法的贬低,而是充分的尊重。诗言志,书亦言志。书家爱写诗,是因为其内心有诗意;反过来看,诗的节奏和韵律、情思和境界、人生感悟和宇宙精神,也导致书家笔墨、体式、书写节奏的变化,并最终体现为书法的高妙境界。
活讲座场
Mr.MuQun
03 / 牟群:《大足宝顶山石刻开凿者重考》
2022.1.20.14:00pm
艺术家简介
牟群先生,著名艺术批评家、书法家。1977级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出身,1986起执教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理论。80年代研究方向为中国传觉艺术,有《意象概论的定位》、《温文的束缚》等论著。90年代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艺术。著有《视觉的智慧》、《艺术生态》、《20世纪艺术的反思》、《创意服装设计学》、《从抓革命到促生产——中国当代艺术景观》、《四大金刚与四大海归述评》、《不良资本与不良艺术》等论著。其学术与批评坚持独立批判立场,对当代视觉艺术的观察具有广角的人文透视。并著有《无话可说》、《话不投机》摇滚歌词集。创作编导实验话剧《八大山人》,电视及路线《深山望远》并获国内外多项奖项。电影《疆土1259》、多集电视纪录片《文化工匠》等影视作品。曾担任《中华手工》杂志、《西藏旅游》杂志、《顶层-当代艺术价值判断》杂志执行主编。
讲座简介
大足石刻是我国重要的佛教石窟,1942年由梁思诚、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等学者先后组团考察,开始现代意义《大足学》研究。1999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是与敦煌、龙门、云岗齐名的佛教石刻。一直以来,大足石刻研究学者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大足宝顶山石刻是民间工程,是由名为赵智凤的当地僧人发愿集资修建而成,传承的是柳本尊的密宗教义,与南宋皇室并无明显关系。经披阅史料及反复多次实地考证,川美牟群教授以正史史料,提出了与先前大足学约定俗成定论完全不同的见解,以全新方法论阐释了他对宝顶山石刻研究成果。
2020年11月,牟老师在川美80周年校庆系列讲座《大足宝顶山石刻开凿者重考》中,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其中最具挑战性的观点,是他认为大足宝顶山石刻不是民间工程,而是皇家工程。先前传说与研究共识的开凿者赵智凤并不是开凿者,或另有其人其因。赵智凤这个姓名不是某个具体人,而是宝顶石刻的工程代号。传世的赵智风雕像原型亦另属其人。
牟老师这一学术观点,虽是一家之言,但对于宝顶石刻的渊源成因,显然具有颠覆性,由之代出的系列问题,也将呈现更多维度更深层次。这一问题的提出,或会使宝顶石刻、大足石刻背后的故事更复杂神密,其历史踪迹,人文故事更丰富精采。对“大足学”研究,对探索石刻内涵,认识世界遗产,扩升大足石刻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积极意义
活讲座场
Mr.MaYiPing
04 / 马一平:《绘画的生命力》
2022.3.18.14:30pm
艺术家简介
马一平先生,1941年9月10日生。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87年晋升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2000年至2013年任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院长,现为该院名誉院长。1981年加入中国美协,曾任四川美协常务理事、重庆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自1965年以来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览并为多国藏家收藏,多次获全省全国奖项,其中1986年为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设计并主持制作的大型丙烯壁画《血与火的洗礼》于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银奖。曾参加国家教委“七·五”期间重点项目《艺术教育学》编写工作,撰其中有关美术教学部分,1990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1989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录制并播映专题节目《大家·马一平》。2012年《“问道”:马一平艺术教育50年师生同仁作品展》
讲座提纲
一、从提问开始:
绘画一百年来一再遭遇严峻挑战,但绘画没有死亡,
绘画的生命力何以如此顽强?
二、国际大师的个例分析:
1.巴尔蒂斯
2.莫兰迪
3.卡茨
4.霍克尼
活讲座场
Mr.HuangXongXian
05 / 黄宗贤:
《川流不息-四川百年美术的方位与品格》
2022.6.10.14:30pm
艺术家简介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画院艺术顾问。
讲座简介
以历时与共时性的双重视向审视20世纪四川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方位,梳理四川美术在现代性转换过程中的演进脉络,分析“四川美术现象”在中国美术的整体格局中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探讨区域美术发展与整个中国现代美术演进的勾连互动关系。
活讲座场
Mr.LiangShiMin
06 / 梁时民:
《四川美术的地域特色与发展脉络》
2022.6.24.14:30pm
艺术家简介
梁时民先生,生于四川梓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正高二级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文联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英才、四川省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成都画院艺术顾问。
讲座简介
一、四川美术的地域气质
1.本土意识 乡土情结
2.雄秀兼备 灵动变幻
3.开放包容 多元并进
二、中国画“入蜀方知画意浓”
1.源远流长 2.群星闪耀
3.承前启后 4.继往开来
三、20世纪“四川版画”群体
1.抗战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
四、“四川画派”与四川油画
从“伤痕”“乡土”,到“现代化中国”,到“国际化中国”
活讲座场
图文/诗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