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蒙古文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蒙古文书法,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蒙古文传统书法在笔法上也讲究疾涩二法和逆笔、拖笔、效笔、卧笔等运笔技巧,在墨法上有饱笔、渴笔、涩笔之分。 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分布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民族尚无统一的 文字 。成吉思汗在完成蒙古个部落的事业中,借用回纥式蒙古文字,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蒙古文传统书法在笔法上也讲究疾涩二法和逆笔、拖笔、效笔、卧笔等运笔技巧,在墨法上有饱笔、渴笔、涩笔之分。 但是,过去那种无论什么笔法,只有墨质的不同,而无浓淡之分的传统已被打破,出现了浓淡两种墨色同笔运用的新的表现手法。有的先蘸浓墨后点淡墨,有的先淡 墨饱笔后略浸浓墨,这绝不仅仅是墨法上的改变,而且也是蒙古文书法不囿于传统束缚,努力实现自由意志的产儿。这种浓淡墨色同笔书写的手法,显然产生了浓墨书法所不能产生的艺术风格、色彩、意境和神韵。
如果缺乏脚踏实地勤学苦练的运笔技巧和笔力功夫,不仅掩盖不了外观造型上的矫揉造作,而且也不会产生具有深邃意境和丰富内蕴的书法艺术 魅力。如果忽视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和道德情操的磨练升华,即使寒窗数载,磨穿铁砚,最终还是难以超脱书匠的行列。因此,功力技巧和知识修养的有机统一,是多棱镜艺术—蒙古文书法艺术生命力的基础。
真正的书法艺术作品,是作者心的习迹,这也是符合心理学原理的科学结论的。人的情感色彩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控制着全身神经系统。因此,书法创作欲念 和书法创作过程都会受到作者情感冲动的影响。当创作一幅作品时,首先必须培养与书写字词内容相适应的情感色彩,才能够进人创作意境,进而产生创作激情,一 气呵成。如果怀着愤怒烦燥的情感色彩去写激动愉悦内容的字词,那么产生的作品中难免出现矛盾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