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性情「书法的魅力及感悟」

互联网 2023-02-07 19:50:3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书法中的性情「书法的魅力及感悟」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时常有人问,为什么要练习书法?答案没有为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那种情结、情愫、情感、情怀、情绪。

幼时乡下过年总是要贴对联的,而村里的先生离我家较远,求一幅字多有不便,小学时便萌生自己写对联的想法。因为那时学校已开毛笔字课,可以自己磨墨,毛笔虽说不好但完全不影响我的兴致,当然有时也会感觉写不好的原因是自己没有一杆好毛笔,因为书写的时毛笔总是分岔。偶尔遇到年前外公来家,便会缠着外公写对联,外公从前是私塾老师,甚至在大上海教过书,后来下放了。外公喜欢抽烟,叼着烟头,等我磨墨然后提笔一气呵成,毛笔仿佛有了灵性,让我看的是目瞪口呆,也开始让我懂得“笔走中峰”的道理。那一年我家门前的对联便不再是我歪歪斜斜的自由体。现在想来,那时并不是追求的字,而是要的意,一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

个人昨夜临帖

而过年同时要贴年画的。厅前正中是毛主席像,而两旁可以自由选择。记得有一年母亲让我选,我便选了四幅书法(草书)挂轴,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张继的《枫桥夜泊》、苏轼的《题西林壁》。其实那时不知道诗的名字,但其中的句子一直记我很喜欢,以及那种线条的灵动与流畅,让我从心里有一种冲动和诗意的浪漫,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这也是我后来总是喜欢书法的原因。这得感谢母亲没有强制去买那种花花绿绿的年画。

网络枫桥夜泊图

对于书法我从不排斥,始终觉得书法是一种中华文化的情结、情愫、情感、情怀、情绪,一份中国文人的高雅。对书法好的大家和书者始终保持一种敬畏和向往。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未能打下扎实的功底,或者说没有能认真临摹学习和领悟一种古帖,从中汲取精华。由于工作的原因,也未能钻研书法理论和各种传承。近期一直在用清水写字,就是用毛笔带点清水在本子的封面上、桌子上、白纸上随心所欲地去书写,发现与带上墨汁在宣纸上书写不一样,清水写的流畅灵动,写的大开大起,收放自然,偶尔抖碗,感觉很爽。这种看不清楚带点朦胧的书写,其实是自我安慰吧了。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书法是有记忆的,不应是模糊的。书法是对历史的记忆,对文化的记忆,对艺术的记忆。王羲之的《兰亭序》,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亦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颜真卿大人泣血写下的《祭侄文稿》,既是一篇饱含悲痛一气而成的文章,又是情感与书法高度融合的书法佳作。苏轼《寒食帖》的背后故事,让人感慨万千,后世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都从《寒食帖》精湛完美的字形气韵里得到了启发。

苏轼寒食帖局部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大写的人。书者唯把这种情结、情愫、情感、情怀、情绪领会到极致,书品自然达到一种境界。于佑任老先生《望故乡》让多少海外赤子为之动容,唯有把自己书之情结、情愫、情感、情怀、情绪融入社会、融入时代,才会成为真正的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