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攻略之\\「津城壹号」

互联网 2023-02-07 16:45: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津城攻略之\\「津城壹号」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一”四天小长假已经少了一天

来天津“打卡”的小伙伴们

是不是都已经赶来了?

继昨天推送了

【津城攻略之“逛”】https://www.toutiao.com/i6685970488365154828/

【津城攻略之“吃”】https://www.toutiao.com/i6685971438500839943/

今天怎么着也得出去玩玩了

玩嘛?

这是个问题!

今天,带你开开眼——

六百余载的光阴流转,成就了独特的津味文化——依傍海河,走街串巷,热热闹闹闯生活,红红火火过日子。一代代勤劳的天津人民,在这片津门大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深厚的历史记忆,传承着绚丽的文化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中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我们走入天津,一览津门技艺的“神仙颜值”,细品津门技艺经久不衰、历久弥香的“神仙活力”。

色彩斑斓的艺术情思

彩蝶雄鹰随风飞,年画福娃好俊俏——水彩渲染、工笔细描,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早已渗透天津民间文化的点点滴滴中。古雅的中国画技法,质朴的白纸绢帛,在老百姓的生活里勾勒出色彩斑斓的幸福轮廓。

杨柳青年画

风筝魏

如今的天津褪去了古朴的旧时面貌,处处高楼林立、灯光闪耀,显得繁华而又繁忙。但挂年画、放风筝,这些不曾刻意雕琢的别致民俗依然活跃在大街小巷。“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翠绿如新芽”,色彩的变幻无限,却始终如一地诉说着一代代天津人对生活的浓浓情思。

热情红火的民俗活动

说起民俗活动,天津人民想低调都难。跑辇、高跷、法鼓、飞镲齐上阵,欢唱舞蹈,舞狮红火,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天津皇会

天津皇会旧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是为祭祀天后娘娘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举行的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有文字记载祭典始于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天津地理位置独特,依傍海河,自古漕运兴盛,对海神妈祖的信仰逐渐形成北方妈祖文化,与我国东南沿海、港澳台地区的妈祖文化遥相呼应。

潮音寺庙会

潮音寺,原名南海大寺,又名双山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也有六百年历史,它朝向大沽海口,是全国少有的座西朝东的庙宇。潮音寺旧时曾是原塘沽区经济、贸易、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中心。每逢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的圣诞日)举办庙会活动,寺内都举行祈福法会,寺外还有秧歌表演。

无瑕宝辇会

葛沽宝辇花会

“跑辇”是天津百姓特有的祈求平安、庆祝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宝辇会是北方大型的妈祖祭祀活动,主要活动区域在天津市津南区的葛沽镇,它是葛沽人民在长期渔、盐劳作和漕运影响下,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下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民间花会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信仰、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宝辇会始自明代,代代传承,年年演绎,从未间断,每逢农历正月多姿多彩的“宝辇”及各类花会队伍鼓乐齐鸣,人潮涌动,共同庆贺祈福。

诚音法鼓

永音法鼓

法鼓是天津的一种地方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以老会或圣会的表演形式出现。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为代表的津门法鼓名列其中。法鼓,原是一种佛教法器的名称,源于僧、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后传入民间,鼓牌子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富有地方色彩。天津法鼓始于400年前,兴于康乾盛世,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战争的涤荡,流传至今已经从当初的130道,仅仅剩下今天的3道。

北仓普乐随驾狮子

北仓随驾狮子建于清乾隆32年(1767年),是北辰区久负盛名的一道传统花会,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北辰永乐高跷

同乐高跷老会

汉沽飞镲

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解放前养船人家都有“飞镲”的道具。用于出海作业,渔业丰收、捕捞归来等喜庆活动及酬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汉沽飞镲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遍及全区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留着沿海渔村的风采,特别是长芦盐场、杨家泊镇、河西街等群众自发的飞镲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色彩。

妙趣横生的街头戏耍

天津人好玩儿,听相声逗闷子,遛鸟儿斗蛐蛐儿。这不,就连街头巷尾三尺宽的小摊儿上也能玩出不少花样。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地来到天津卫的老街走一走,为的就是体会一下“哏都”都怎么玩儿。

穆氏戏法

穆氏传统戏法是由戏法大师穆文庆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建的,它继承了民间戏法的特色,利用“声、光、电、化、物”等原理进行表演,在我国大江南北独占一孤。穆氏传统戏法表演分为文戏法和武戏法。文戏法保留的有几十种之多,以口彩相连为特色,如《大变活人》、《男女换相》、《八彩碗变各种小动物》、《仙人种豆》及手采相连等多种绝活。武戏法以动静相结合为特色,保留的也有近百种之多,以吞宝剑、吞铁球为特色。

泥人张

泥人张彩塑的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年),早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已经大放异彩,流传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可谓久富盛誉。张明山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所塑泥人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天津人民也亲切的送给它一个昵称:泥人张。

面人赵

一百多年前,每逢年节,天津天后宫附近,一个商贩的摊前总是排起长队。伴随着买卖人的吆喝声,人们才知道,这里就是卖面人的……这其中有一位名叫赵凤传的艺人因为手快,又能现场捏真人,很快就有了名气,被老百姓称为“面人赵”。

吹糖人儿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糖人儿是土生土长天津人童年的美好记忆之一,晶莹剔透的糖浆在匠人掌心被吹塑的如同琉璃艺术品一般精美,甜甜的滋味和妙趣横生的糖人儿形态实在令人难以忘怀。相传,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他侥幸逃脱了朱元璋火烧功臣的大劫之后,隐姓埋名,在赚钱度日过程中创造了吹糖人的手艺。这样算来,糖人的技艺已然流传了600多年。

玩儿出来的手艺人,不但凭这本事养家糊口,还玩出了天津人民的精气神儿。

精巧称绝的匠心神韵

看了这么多天津老百姓自己的民间文化精品,您先别忙着感慨——瞅见过宫廷范儿的民间手工物件儿吗?

按照皇家规制纯手工做出的宫灯,给您一眼万年,瞬间穿越回清宫大殿的感觉;掐丝珐琅彩规格的花丝手表,若是戴在腕子上,仿佛将古老的中华文明穿在身上,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精雕细刻了。

周记宫灯制作技艺

周记宫灯流传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清末,其创始人周荣清在宫廷造办处当差的时候,创造了这种华丽精美的宫灯技艺。多以木框架或金属框架为骨(木框架完全是木榫连接,而金属框架则设计精巧,焊点缜密),外面以传统丝绸和金丝带装裱,配以雕刻、绘画、剪纸等多种手工技艺组成。周氏宫灯在造型上还能够制造出以故宫、天坛、黄鹤楼、角楼、山西古塔等古老建筑造型为主的内光灯和不同造型的走马灯。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将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首次镶嵌于表盘之上

戏曲、皮影戏都是旧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可以说是吸粉无数了。天津自古就处在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这一类当时最为流行的娱乐形式,也在津门市井的土壤中扎根。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曲高和寡的戏曲艺术,还是富有乡土气息的皮影戏,都在肥沃的天津民俗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独特的韵味。

许氏戏曲盔头制作

在戏曲盔头制作行当里,天津的许氏戏曲盔头有一号。著名武生李兰亭、李万春、叶盛章、银达子等戏曲名家和票友,都用过许氏戏曲盔头。清光绪年间,许新一开始创制舞台戏曲道具,自那时起,许氏盔头便一直流传下来,目前已经传承三代。制作戏曲盔头,工序繁多,工艺复杂,至少要经过设计样子、刻活、掐丝、合里儿、刷红土、沥粉、贴金银箔、点翠、成活九道工序。

宝坻皮影戏

皮影,又被称作是“影子戏”,通常是用纸板做成人或者动物或者其他现状的东西,用来表演民间故事。其表演形式较为独特。表演者都在幕后,在操作皮影的同时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来讲解故事,同时用打击乐和弦乐来配合完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宝坻皮影戏流传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俗托起雅,雅亲近俗,这就是世世代代天津人创造的民间文化宝库。

代代流传的刚毅风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去任何一个公园溜溜弯儿,总能看到不少练家子,小小一块空地,这就开练了。

舞大刀的虎虎生风,挥长剑的灵活威风,就连赤手空拳的都气势震天。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拦手门武术第七代传人张文仲

拦手门武术属于少林流派,由李金刚、封水伯等人于1650年创始于天津大直沽天妃宫庙的,至今已有360余年的历史。拦手门武术是天津地区也是中国武术久负盛名的优秀传统项目,讲究练养相兼、内外双修。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行通臂拳第五代传人韩宝顺

天津流行的五行通臂拳又称“老祁派大势通背拳”,以天津市武清区下伍旗镇马神庙村(原属直隶香河)的张策(1866-1934)和堂弟张喆(1893-1959)为代表人物。祁家通背拳为祁信所传出,后分为老祁派和少祁派两支。老祁派的技术特点为冷弹脆快硬、大架势、刚多柔少,而少祁派则“反其道而行之”发展为缩小软绵巧,小架势、以柔为主。

本市北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堡太极拳代表性传人王继中

赵堡太极拳是我国六大门派太极拳之一,她发祥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素以乾坤正气和搏击风采威震武林,是武林中的珍稀拳种,曾受雍正帝“乾坤正气”御笔褒扬。历经岁月沧桑,以“硬如钢,软如棉,滑如鱼,黏如鳔”为重要特征。

风趣凝练的生活智慧

老话讲“日子都是过出来的”,老百姓在生活中积攒的智慧最有趣味。

天津就有姑娘出嫁陪送一把鸡毛掸子的说法,借谐音“掸子”,“胆子”给姑娘壮胆到新家不受气。

津门蔡氏贡掸

津味儿吆喝

“卖嘛儿吆喝嘛儿”

“来来来,好玩儿不贵,买了就会;买我皮糖,越抻约长……”

“花哩虎的大麻花,什锦馅的大麻花”

“耗子药、耗子药,一毛钱一大包,一毛钱不算多,一死耗子一大窝,耗子的爹,耗子的娘,耗子的姥姥活不长”

天津老百姓活灵活现的语言魅力在精粹风趣的津味儿吆喝声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吆喝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些街头吆喝,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彰显个性,就像是一首一首悠扬的民间小调,让人听了从心眼里透着舒服,那些已经远离了我们的吆喝声,弥足珍贵。

天啦噜~大天津这都是什么神仙技艺

不说了,收拾行李去~

摄影:赵建伟 吴迪 张磊 胡凌云 姜宝成 刘玉祥 齐琦 姚文生 王涛

文字编辑:高欣然

图片编辑:刘欣

天津日报视觉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