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谈书法「红学泰斗周汝昌」

互联网 2023-02-07 14:17: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周汝昌谈书法「红学泰斗周汝昌」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最近我们出版了周汝昌先生所著《书法艺术答问》(彩图增订本),这是一部以问答录的形式撰写的书法普及读物,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习书经验与研究心得,循序渐进地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临习技法以及与中国书法史、书法美学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提纲挈领,胜义纷呈,值得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细心体会和借鉴。该书最早由香港中华书局于1980年7月出版,一纸风行,后又有多个内地版本以及台湾翻印本,其影响力可见一斑。本次新版,增补了多篇文章,并对全书引文进行了校订,改正了不少旧版失核的地方。此外,我们重新选配了珍贵的书画墨迹、碑帖拓本插图,并尽量注明了年代、藏地等信息,以备参考。

本篇选文系《书法艺术答问》第一章,原题《特殊的工具》,作者在文中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说的书法,特定内容是用中国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不指别的”,“学书法必先讲求笔法,即学用笔——学会运用这个富有弹力的中国特有的毛笔,确是第一重要”。

《书法艺术答问》(彩图增订本)

我很喜爱书法,理论和实践都感兴趣,想学一学,不知该由何入手?

书法的事,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用笔、结构、风格。学书法,关键在于用笔,或不妨说,学书法就是学用笔——笔法。所以,必须由讲求用笔入手。

这样的提法,可有根据吗?

如讲根据,倘若你指的是“引经据典”,须有出处,那多得很。但找一条最简明得要的也就够了,可以引唐代书学家张怀瓘的话: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

可见唐代书法理论家已经提出用笔第一重要。

[唐]阎立本(传)《北齐校书图》(宋摹本)中的毛笔,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经典”以外,别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真正的根据,是书法本身的道理;书法本身就说明以用笔为第一重要。不是对张怀瓘应当迷信,而是他看到了这个道理,说得又最为简切。

请讲讲这个道理——是否很玄妙?

玄妙往往是弄不清道理的遁词。道理一清,玄妙就破。我们说的书法,特定内容是用中国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不指别的。汉字的特点,是虽然经历了很大的发展演变,到底还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表象”的成分(旧称“象形”,连“指事”、“会意”也可以包括在内,实际当然不等于“拍照”,是对物态进行了“精简”、“概括”的一种表记),因此它的结体与“纯音符”的文字两样,本身就富有“造型性”的特色。而且,用来写这种字的工具,不是别的笔,而是毛笔。我们中国书法艺术,粗粗说来,就由此两点而生(当然,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善于把实用性的事物加以艺术化)。

汉隶《乙瑛碑》(明拓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中国以外就没有书法这门艺术了?

“中国以外的(应该说,中国式毛笔以外的)书法艺术”之是有是无,如有,毕竟如何,我缺少调查研究,没有发言的资格。从我自己的一点体会来姑妄言之:欧西诸国也有penmanship和calligraphy等字义,似乎也有“书法”。细核起来,大抵指书写(抄录)的工整与凌乱,认真与潦草,清楚与模糊,信实与谬妄,或流走与僵硬,精致与粗糙……总之,基本上是书写态度和一点写字风格的事情。其“最精美”的书法可以成为图案画,但是和我们所指的书法艺术,还不是一回事,他们可以有“书工”,但是没有书学——或如日本之称为“书道”的这门艺术和学问。(penmanship本是指抄写手的态度、品质而言,里面当然包含着字迹的工拙,但还涉及抄写手对原文“走失”与否,即他是否妄自羼入自己的“主观成分”的问题。至于calligraphy,语源来自希腊文cali,本义是“美”,英国人对此字的理解就是“美的或装饰性的书写”。“美”的意义很泛,很一般,“装饰性”则指“花体”之类(如写开头第一个大字母增饰成大花圈,古代僧侣抄写宗教经典用彩色把字母增饰成各种图案花纹),精美度很高,但是与中国的特殊意义的书法,完全是两种性质。)

这是由于何故呢?

第一,文字不同。纯音符的文字,“造型性的特色(丰富的变化性)”虽不能说一丝亦无,毕竟不多。第二,他们用的笔(因此而产生的对笔的概念)和我们的毛笔,尤其大异其趣。

两种笔的根本分别何在呢?

西洋笔尖是用硬物制造,没有弹力(俗语或叫“软硬劲儿”),或有亦不多。中国笔尖是用兽毛制成,第一特点与要求是弹力强。西洋古代的笔以鹅翎管斜削成尖而为之(这是历史事实,即由西洋文字也可获得证明:如法文的“笔”字是plume,本义就是羽毛;英文的“笔”字是pen,这则是由拉丁文penna而来,本义恰好也是羽毛,意文的“笔”还用penna这个词。),后来改用金属仿制,就成了“钢笔尖儿”,由于要能“含墨”又能“下墨”,中间钻一小孔,由孔到尖开一细缝——只因此故,就具有了一点点弹力,质言之,可以微微按下去,再抬起来,如此而已。按下去,笔画粗重了一些,停止按笔,笔迹仍旧细轻,所有“变化”,亦不过如此而已。但只因有了这一点点弹力,便会产生出轻重粗细的“笔意”,虽然这一点“笔意”,远远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笔法”。到铅笔、圆珠笔等类出现后,那就连上述的那么一点弹力也无,全归到“挺硬僵死”上去了。这就连“笔意”也不可能产生。比如你沿着尺子画铅笔“道道儿”,或用圆规画一个圆圈,如此等等,你可以画出非常精细的建筑的、机器的“设计图样”,各种的“几何图案”之类,但是没有人称这种笔画为“书法”——因为其中没有“笔法”。由这里就可以悟到,说“夫书,第一用笔”、“学书法就是学笔法”这个命题,不是信口开河的。而笔的取材、制法及由此产生的弹力问题,所关于书法者为如何重要,也就连带明白了。

[唐]颜真卿《祭侄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样看来,笔是否应以硬毫为好?因为弹力强——但为什么又有人主张初学宜用软毫呢?

你的推论不差:笔以硬毫为上品。至于初学(甚至终身)宜用软毫的理论,我弄不太清。这种说法在旧时倒是很流行的,教人写字的,要学生用软毫(大概就是羊毫吧),说能“练笔力”;软毫写好了,使硬毫不成问题;如果本使硬毫,一换软毫就不行了,云云——大意如此吧?

正是这样。您对此又怎么看呢?

这种明确的软毫论,大约来自明清封建科考时代,当时的皇帝和官僚喜欢“黑大圆亮”,把这种字标为考卷、书法的准则,所以用羊毫最合适。我看是很害人的。我曾尽可能地遍看已经发现的古代墨笔书(原件、影印),根本找不见软毫书法特点的痕迹。这说明并非是那时候有软毫而没有人使,而是没有所谓软毫笔这种东西。这情况一直到唐代,字体虽改,笔性基本一样。软毫这种东西,晚到宋代才盛行起来——我国书法艺术史,以唐宋之际为一大分水岭,其前其后,笔致大不相同了,其间原因很多,而由硬毫到出现软毫,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宋]苏轼《赤壁赋》(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您是不赞成用软毫了?

对,我是不大赞成。除非你决心取法乎“宋以后”的软毫字,——我认为那是学不到真正的(汉晋隋唐一脉承传而来的)好笔法的。如果你喜欢的是一种没有锋棱芒角、肥软的笔画,或者是“圆熟”一路的书风,那就使软毫最合宜。如果你喜欢的是遒健骏爽、英风俊骨、神采焕发的字,你用软毫写是不易见功的。在雕刻艺术上,刀法不高,花纹不明快俊爽,使人感不到它所表现的精气神采,那么有一句术语叫太“肉”了,这不好。书法的线条笔触,也正是同一道理。而软毫写出来的笔画是偏“肉”的,所以我不取它。其次,“软毫论”的所谓“练笔力”之说,又牵涉到对“笔力”正确理解的一大重要问题。这些,待讲到笔法本身时,自然就都能明白。此处只打一个比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软毫练字,犹如钝刀子割肉。庄子比喻的“庖丁解牛”,其技如神,也必然是会用一把极为得心应手的好刀(首先是挺劲锋利),他绝不会去选一把钝的刀,说是此乃为了“练刀力”,等练出“刀力”来,我再换快刀。倘是那样,就该有另一句格言“工欲善其事,必先钝其器”了。

如上文所言,书法本由笔的弹力而生,却抛开弹力强的笔不使,而说弹力最弱甚至毫无弹力的笔才是上品(例如羊毫的笔锋,按卧、歪倒下去,按多少,歪多少,一点“反劲儿”也无有),试想,这岂不是从根本道理上自相矛盾、抵触了?

回到主题:由上面的这种种分析来看,学书法必先讲求笔法,即学用笔——学会运用这个富有弹力的中国特有的毛笔,确是第一重要。这是源本于科学道理,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玄谈臆说。

(本文选自《书法艺术答问》第一章,原题《特殊的工具》,标题为编者所拟)

周汝昌先生书法经典著作

选配历代高清书画墨迹、碑帖拓本插图

附赠高清影印故宫博物院珍藏《兰亭序》

《书法艺术答问》(彩图增订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1918—2012)以问答录的形式撰写的一部书法普及读物。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习书经验与研究心得,循序渐进地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临习技法以及与中国书法史、书法美学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胜义纷呈,值得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细心体会和借鉴。

本书最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于1980年7月出版,后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1982年8月出版修订版。本次新版,增补了多篇文章,并对全书引文进行了校勘,改正了不少旧版失核的地方。此外,我们重新选配了珍贵的书画墨迹、碑帖拓本插图,并尽量注明了年代、藏地等信息,以备参考。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天津人。曾就学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后任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等职。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至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生前为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

平生耽吟咏,研诗词、书法,尤擅红学。有多部学术论著问世,如《红楼梦新证》《书法艺术答问》《献芹集》《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红楼小讲》《诗词赏会》等,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编辑推荐

1、本书是周汝昌先生书法方面的经典著作,提纲挈领,胜义纷呈,对于书法爱好者极具启发价值和指导意义。

2、利用古籍数据库重新校勘书中引用的古籍原文,改正多处旧版失核的地方,使全书更为严谨可靠。

3、重新选配历代高清书画墨迹、碑帖拓本插图(不少是故宫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并尽量注明年代、藏地等信息,彩色印刷,既赏心悦目,又便于阅读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特殊的工具

我们说的书法,特定内容是用中国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不指别的。学书法必先讲求笔法,即学用笔——学会运用这个富有弹力的中国特有的毛笔,确是第一重要。

第二章 一大进化

我国文字由篆变隶,是一大进化,一大解放。从文字本身的发展史来说,是如此;从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来说,更是如此。想理解书法,必须理解这个大关键。

第三章 八法——三个方面

这个“八法说”的价值,就在于其中已然包纳了汉隶、八分书和真(楷)书的基本的笔法,而这确实是书法艺术的最重要的成分。所以后来“八法”一词也就成了书法的一个代称。

第四章 两种力

一个笔法是包含了好几种力的对立统一的,高明的书家就是善于从这种复杂关系中运笔、行笔,写出很美的线条来。

第五章 横竖劲

汉隶法一变篆法,改用方笔、铺锋,同时也就变成了偏锋:写横时,锋尖实际上是在横画的上边运行,而不是画中央;写竖时,锋尖实际上是在竖的左边运行,也不是画中央。

第六章 精妙的譬喻

担夫所用的“劲头儿”,一个是担子向下重压他,他得挺起腰板来往上“顶劲儿”,才能起立;一个是他还得挑着这个重量往前走, 而不是立在原地练“站功”。这正有点像“勒”笔,横笔立下,而又要行笔。

第七章 藏锋怎么讲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第八章 芒角

夸张一点讲,书法史就是一部“芒角得失史”。“芒角”看来像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它的得失在书法史上却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书坛方向。

第九章 剩语

如果你每天能挤出一刻到二十分钟,不慌不忙,写多少字算多少, 不存任何“急于见功”的念头——这样每日必行,坚持为例,那么你只要隔一个月将积起来的字迹,拿出最初一天写的和最近一天写的,并排对看,你自己当会发现其差别之大,很出意料。

备检篇

书画审美与字画造伪

顾随先生的书法

答《中国书法学报》记者问

后记

再记

馀记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