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艺术学校简介「青岛未来与深圳一样建设」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青岛艺术学校简介「青岛未来与深圳一样建设」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原标题:观念破冰,艺术教育驶向“新坐标”
专业门类最多,学生规模最大,历年升学、就业、获奖的“成绩单”都可圈可点,这使得青岛艺术学校在全国同类学校中拥有不错的知名度。
“这样还不够,我们要对标深圳艺术学校,要在特色中追求卓越,要向着‘山东领先、全国一流’迈进。”青岛艺术学校党委副书记王伟说。他的声音并不高,语速也并不快,但语气中透着沉稳与坚定——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艺校人已然有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党建引领 为新征程提供动力和保障
观念一变天地宽,解放思想,艺校人把学校发展的“路线图”放在全国“坐标”中去定位。王伟提到的深圳艺术学校,不仅名师荟萃,还培养出李云迪、陈萨等国际著名钢琴家。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王伟提出了“顶天立地走四方”的谋划与布局。
所谓“顶天”,就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避免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两张皮”,青岛艺术学校确立了“围绕中心、相机融合、党建引领、服务发展”的工作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共同体视角下的党建育人工作机制,推动党的建设与学校发展互融互促、共荣共生,为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所谓 “立地”,就是结合实际,积极行动,扎实实践。
“走四方”,则包含了方位、方向、方略、方法四个要素。
找准方位 新校区描绘新蓝图
在经历了四校合一、三校区办学的历史发展之后,今年三月,青岛艺术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学校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这就是艺校人所处的新方位。
“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社会效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课程建设、课堂打造等办学内涵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王伟举例说,艺校在同类中职学校中走在前列,但与普通高中的艺术班相比,生源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想要打造青岛艺术教育的第一品牌,向着 ‘山东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迈进,就要找准自身方位,正视现实,既要看到历史上取得的成绩,也要横向比较寻找差距”。
把好方向 “四个办学”掀开新乐章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未来要朝哪个方向走?这是摆在艺校人眼前的重大问题。
“回首过去,一路走来,我们建立了‘四个自信’。”王伟说,一是道路自信,艺校办学“多条腿走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二是理论自信,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艺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尊重个性与情感,培养德艺双馨、身心两健的艺术人才;三是制度自信,实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人文关怀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四是文化自信,艺校人有着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以正能量不断消解负能量。
“在‘四个自信’的坚实基础上,未来的路,我们要抓好‘四个办学’。”王伟说,一是特色办学,围绕艺术特色、结合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开发新专业,打造“艺术 技术 文化”“基础 骨干 特色”的专业体系。二是综合办学,作为青岛3个综合高中试点之一,艺校将打造 “普职一体、双向开放、自主选择、多样成才”的办学模式,一直以来,基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学生普遍走的是夏季艺术类高考的升学之路,因此在建设综合高中方面,艺校有着先天优势。三是联合办学,与大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生源基地;与普通高中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普高资源提升本校文化课;与优质初中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与小学、幼儿园合作,输出艺术教育资源,吸引初中学校作为生源基地;与企业、行业联合,盘活资源,与企业共建文化艺术集团,老师“走出去”参加行业协会活动,协会艺术家定期“走进来”给予指导。四是开放办学,一方面推进教育国际化,与美、德、意、韩等艺术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加强合作,为学生打通更多访学、研学、留学渠道;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加大开放力度,开门办学,进一步擦亮“七色彩虹”职教义工品牌,进一步做优做强社会培训,进一步深挖青岛市中小学艺术教育指导中心等社会服务功能。
明确方略 提升办学特色品质内涵
明年,对艺校人来说是一个特殊年份。1989年,这所学校被市政府命名为青岛艺术学校,一步步走来,到明年将迎来第30个春秋。在这样的新节点上,学校的内涵发展如何取得新突破,这需要新的方略作为引领。
目前,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制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还将启动实施有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特高计划”)。在王伟看来,这对艺校的未来发展也是一种引领,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艺术学校势在必行。他表示,学校将与国内艺术类高校加强合作,借助高校先进的育人理念和丰厚的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讲究方法 抓好课程载体课堂阵地
找准了方向,明确了方略,路该怎样走,还需要具体方法。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王伟说,方法就在于课程和课堂的落实上。
王伟表示,学校正在着力打造“基础融合、专业分类、必修分层、特需特设”的课程体系。所谓“基础融合”,是指文化基础课与专业通识课、生涯规划课相融合,筑牢学生发展之基;“专业分类”,是指进一步优化音乐、美术、舞蹈等专业体系的课程建设;“必修分层”,是以学生的升学、就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习惯等,设置层次化的必修课程;“特需特设”,是为学弱生提供课程援助,做好“补弱”工作,同时为有天分的学生提供课程支持,做好 “培优”工作。
学校还在进一步打造 “高效人本课堂”,在专业课上,进一步发挥“分层次目标教学、一对一辅导、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文化课上,发挥“小组探究”的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潜能。
“我们将秉承‘宽基础、厚人文、精专业、强文化’的育人策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做人有道德、专业有特长、比赛有优势、实践有技能、就业有市场、升学有方向。”王伟说。□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