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玉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自哪里」

互联网 2023-02-05 22:19:2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关于常玉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自哪里」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美校园内林风眠与蔡元培的雕像

2021年是林风眠先生逝世30周年。作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百年巨匠,林风眠的名字却不如同时代的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等人为人熟知。倘若不了解绘画的人,甚至都不曾听说过林风眠这个名字。

而正是这位林风眠,曾在27岁的时候就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是他将那时还籍籍无名出身木匠的齐白石请入大学讲堂。是他一手开创了杭州国立艺专,也就是后来在全国美术考生心中鼎鼎大名的中国美术学院。同时,也是他在60年代遭到迫害时亲手将自己千余幅画作毁掉,是他,在孤身一人独居香港十多年行将离世之际,提笔写下四字遗言:

“我要回家。”

林风眠杭州故居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州县的阁公岭村,林家世代以打石碑为生,日子过得相当艰苦,大多时候只能靠黄豆就菜糊口。林风眠刚出生三天,就险些因为怕养不活,而被父亲丢弃。

林风眠的母亲是当地少数民族,姓阙名亚带。生下林风眠三天后,林父看到孩子先天瘦弱,怕养不活,欲将他遗弃在后山,是林风眠的母亲拼死不从,将林风眠留在身边。养育他成长,幼年时林风眠与母亲相依为命,关系很好。

而贫穷和宗族礼教让全家人对林风眠的母亲非常不好,林风眠母亲常常受到林父的冷遇和打骂,这让林母不堪其辱,终于在林风眠八岁那年,和村子里的一个染匠私奔了。

族人们将林风眠母亲抓了回来,痛打游街,在那个宗法制度森严的年代,犯下这样有辱祖宗的事情是极为严重的,村里人将林风眠母亲帮在祠堂外的柱子上,准备活活烧死。

而此时小林风眠仿佛发疯一般冲出屋子。

“我拿起一把刀,冲出门大叫,我要杀死他们,把全族的人都杀了。”

“远远地看到了母亲垂着头的形象,很多人把我抱牢,夺下了我的刀,不让我接近妈妈。”

小林风眠一番发疯似的哭闹之后,族人决定免除林风眠母亲的死刑,但仍决定将这个辱没祖宗的女人卖掉。林风眠母子抱头痛哭,从此天各一方。

林风眠后来画了很多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这些画里都有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救母”,可见母亲的离去对幼年林风眠心里的伤害有多大。而几乎是从那时起,林风眠幼小的心里便产生出一个想法:逃离家乡!

林风眠作品

失去母亲的林风眠变得孤僻少言,祖父将小林风眠带在身边,带他上山打石头。他就这样每天守在祖父身边,给祖父递凿子,一遍遍看着祖父在石头上雕刻花纹。

祖父也十分疼爱林风眠,教林风眠一遍遍临摹《芥子园画谱》,教他刻石碑,想把他培养成一名石匠,也就在这时,林风眠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启蒙。

林风眠后来考取著名的梅州中学,他与同窗林文铮组建了探骊诗社,在此他认识了李金发、林文铮,还有日后成为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诗友叶剑英。

著名画家梁伯聪的三儿子梁挺生所著《六十年烟云》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梁伯聪在课堂上展示了林风眠的国画习作,问学生们应该给多少分。同学们说应给满分100分,梁伯聪说不可以。然后,他接着说:“这100分知识给他完美的绘画,可是他画中所表露的艺术潜质,已超越他的学历。那就是说,他的画是超水准的,应得120分,这是破天荒给的分。”

1919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告诉他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于是他们决定一同前往。当年12月,他登上了远赴法国的邮轮,开始了留法求学之路…

林风眠作品

来到法国后,他用3个月时间学习法文,并考取了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院长杨希思认为林风眠具有非常高的绘画天分,对他大加赞赏,并将他介绍到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入柯罗蒙(Cormon)的画室学习。

一年后,老院长杨希思专程到巴黎美院来看林风眠,当林风眠拿出自己的画作给杨希思看时,没想到杨希思很不满意,他认为林风眠学的很表面,并建议林风眠多到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去看看,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多年以后林风眠回忆道:“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我的绘画还是西方的老师教的。”

1923年,林风眠恋爱了,姑娘是柏林大学化学系的奥地利人爱丽丝·冯·罗达。在这一年的冬天,他们的婚礼在巴黎举行。罗达是一位贵族的后裔,她常常带着林风眠进出各种剧院,聆听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这也让林风眠爱上了古典音乐。那时的林风眠,正沉醉在她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里。婚后第二年,林风眠带着42幅作品参加了当时在斯特拉斯堡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巨幅油画《摸索》也在这次展出中。可就在这时,妻子罗达分娩时感染了产褥热,两周后母子夭折。林风眠悲痛欲绝,想不到幼年时期和祖父学习的一手雕刻石碑的手艺,竟用来为妻子和孩子雕刻墓碑。

正是在斯特拉斯堡的这次画展,让当时的国民教育总长蔡元培认识了林风眠。他十分欣赏林风眠在绘画上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于绘画的见解。他在林风眠位于法国的寓所里住了三天,临走时留下3000法郎。

蔡元培

1925年,林风眠在蔡元培的推荐下回国就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25岁的林风眠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年轻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他聘请法国画家克罗多来校讲学,希望将西方绘画引入中国美术教育。又特别邀请当时只是民间画师的齐白石到艺专讲学。齐白石不敢应邀,怕自己讲不好,林风眠对齐白石说,你就画画。并且亲自搬过一把椅子坐在旁边为齐白石镇场。

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 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的艺术大展。然而民众缺乏热情使得大会最终西化艺术流产

林风眠的艺术抱负在北平没有实现,他只能在一个深夜里悄悄做上一辆黄包车离开北平南下。

1928年,对林风眠有知遇之恩的蔡元培再次邀请林风眠出任杭州国立艺专的校长,而这一次,林风眠是这对艺术专科学校的开创者。

林风眠为什么选择杭州这个地方那个呢,据他自己回忆,杭州比邻西湖,既有幽静的文人雅趣,没有上海那种“十里洋场”的喧闹,但又靠近上海,方便于做各种艺术展览。

杭州国立艺专开学那天,蔡元培亲自为林风眠站台,并退掉了豪华酒店的房间,住在林风眠简陋的宿舍里。以表示对这位年轻校长坚定的支持。

林风眠邀请了自己的好友林文铮作为校务主任,克罗多教授西画,潘天寿教授中国画,创办了校刊《亚波罗》。他立志要将西湖之畔的杭州国立艺专打造成他求学过的巴黎美院那样著名的美术学院。

在杭州国立艺专,林风眠担任了近十年的校长,在这十年中,林风眠培养出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后来中国画坛鼎鼎大名的画家。而林风眠自己也创作出了《人间》、《人类的痛苦》等大尺幅油画作品。

林风眠作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南京沦陷,1938年杭州国立艺专和北平国立艺专等几所高校合并之后迁往内地,改校长制为校务委员制,林风眠任主任委员。后来因西征迁校等种种问题,两校合并在艺术理念与实践上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再加人事关系纷争复杂,学校还未迁至重庆时矛盾已近白炽化状态。

林风眠被迫辞去主任委员一职,隐居于嘉陵江南岸大佛寺地段一间破旧、简陋的农舍里,独居一晃就是六年多。

那时的林风眠每天面壁作画,以卖画为生,生活十分拮据。由于抗战期间物质的匮乏,购买油画颜料及画布都十分困难,他采用四川夹江宣纸作画,抛弃传统国画水墨及西画写实绘画。在水墨与油彩融合中,大胆吸取民间壁画、剪纸、年画、雕刻、皮影、泥塑之精华,将颜料与宣纸的碰撞,以改往日画风,将常用的长方形构图变为正方形构图,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

这一时期,具有独特风格的“风眠体”开始形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杭州国立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林风眠从新回到学校任教,但是,林风眠因为绘画的风格被人孤立。50年代,中国美术界提倡新年画运动,让美术工作者创作出符合农民审美需求的新年画。这对的林风眠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写生。但林风眠的美术风格和如火如荼的美术革命显得格格不入。

“在那样的时代,林风眠的孤独来自于他的不合时宜。”

“我就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林风眠这样形容自己。

1951年,林风眠辞职。黯然离开杭州。全家迁往上海。1956年,妻子和儿女前往巴西投奔亲戚。而林风眠孤身一人,独居上海。之后,他继续专心作画。这一时期,他的画作达到了顶峰。

1966年,林风眠决心毁掉自己从重庆带回来的大批作品。他把画作撕毁,浸泡在浴缸里,泡成纸浆之后冲进马桶。那个时期,林风眠许多灿烂而沉静的代表他巅峰的作品付之东流。

而他自己却说,人活着,才能画画。我一定要活下去。

1977年,林风眠去往巴西和家人团聚。不久,他独自一人移居香港,其间经历了什么,林风眠未对外人道起。

在港十几年间,他数度赴法国探亲访友,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举办了个展。年逾八旬的林风眠习惯了安静的生活,极少参加社交活动。只有辗转来港的义女冯叶来照顾晚年林风眠的生活起居。

他自己只是不停地作画。

1991年八月,林风眠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临终前,他提笔写下四个字:我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