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东方艺术管理教学体系「建构教学内容」

互联网 2023-02-05 16:46:3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建构东方艺术管理教学体系「建构教学内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12月1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创业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暨新时期文化艺术管理共同体高峰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本次大会恰逢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之际,汇聚全国艺术管理教育开拓者、相关机构负责人、媒体和文创产业领域精英,展开新时期多维度“文化艺术管理共同体”探讨。在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倡导共创、共享新时代文化资源的模式,突破地缘、文化、城乡和行业壁垒,以互联互结的智慧,共同激发当下艺术生产、艺术教育向社会文化资源转换、强化艺术教育一体化的实践。

会议现场

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系主任单增主持,本届年会围绕“多元、跨界、智能、创新、共享”理念设四场分论坛,聚焦“智能化时代艺术管理开展的可能性和方式”、“艺术管理机构与院校交流机制与人才供需”、“文化政策与产业化运作对艺术管理的影响”、“不同艺术门类艺术管理教育学科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探讨”,在此期间邀请艺术体制机制的一线参与者及各类院校的艺术管理者共同参与,探索新理念、新机制、新未来。本次论坛同时举行全国艺术管理学生创意策划竞赛,汇聚全国46所院校的141组团队,经过严格评审,26所院校的35组优秀团队进入决赛,在民艺博物馆进行最终角逐。竞赛为全国各校的艺术管理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与创意的舞台,精彩的演示展现了艺术管理教育在“创意 ”新视角取得的良好成果,同时也拓展了综合学术新视野,其作用对于深入研讨学科发展、落实学院课程设置等教育要求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年会特别增设艺术管理青年圆桌论坛,激发奖励年轻一代勇于创新,伫立潮头,展望未来的梦想。

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艺术管理教育

艺术管理学是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高度发展进程中,融贯多学科研究并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有序转换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涉及到艺术学、艺术史、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政策与法规、演艺与大众传媒、博物馆收藏及艺术展示等。

今天,在这个时代迅速叠变,全球化、数字化、图像化时代,世界经历了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后,各国正掀起一股国家与民粹主义思潮,当数字化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汹涌而来的时候,当人类面对人工智能与基因研究和量子共振研究所具有的颠覆性思维变革时期,物质的生产消费和不平衡贸易引发非同寻常的心灵焦虑,也侵蚀着日常的生活方式,浸润慰藉着人们心灵与精神的文化生产与消费凸现出独特的意味!艺术管理教育将面临何种挑战?如何激发跨文化的多学科语境的艺术管理教育进行宏观文化战略性思考?如何让世界发现新的中国?

西方艺术管理教育在其百年艺术市场的传统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个成熟、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国内,随着艺术品商品化,艺术产品的市场化发展,各类博物馆、艺术场馆、艺术机构、组织数量大增,社会与市场急需专业的管理人才。如何培养具有文化担当,深远独特的眼光和视角,经验丰富,具备专业水准的国际型艺术管理精英?

针对国内艺术管理教育发展势态及战略定点的需求和增长契机,完善学科发展格局。中国美术学院秉承学院优良传统,担当引领型和示范性责任,在人才培养和国家文化战略方面,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创新。2015年创建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学院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视觉艺术管理、教育和鉴藏人才。强化艺术人文和理论综合修养素质,拓展综合学术视野,夯实艺术文化核心价值以及研究方法论。2017年艺术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专业招生代码,正式设置这一专业,今后将会有更多的院校把艺术管理作为学科专业的重要增长点来进行规划和发展。在时代的征程中,艺术管理及其教育将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深入研讨学科发展,落实课程设置,推进不同艺术门类专业课程的制定并持续开展基础性的课程建设,完善学科结构,建构较为全面的东方艺术管理教学体系。

艺术管理机构与院校交流机制

人才培养与艺术机构需求之间,一直都存在一个杠杆,追求平衡是双方的共同需求,本场分论坛的设立正是为了增进双方关于规范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直面与共识。本场学术主持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朝霞教授通过简要地阐述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行业现状,开启了本场论坛的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周青副教授提出从艺术机构人才需求的特质来谈创新教育,需要思考学生毕业后在视觉艺术领域中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来倒推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北京中艺嘉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艺ONE艺术机构创始合伙人赵子龙先生谈及需要关注形势的变化会导致现今业态的变化,行业对艺术管理的人才诉求也会发生相应具体的变化。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教授谈论了艺术管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宏观角度来讲艺术管理人才需知识与能力兼备,其中具体需要有学习、识辨、辨查、沟通、执行能力。《艺术当代》资深编辑白家峰先生先是谈到早期当代艺术机构的人才需求,接着是当下对人才具体能力需求的变化,而后是策展人岗位的范化和对策展工作的消费降级,面对消费降级最需要的还是提升学术门槛。温州大学瓯江国际公共艺术研究院梁恒院长在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与实践中提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有侧重点,学生也要把握自己的方向,学有所专,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所学。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筹备组副组长王可老师针对探索艺术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作了发言,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新筹建的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的情况。

文化政策与产业化运作的影响

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产业运作者和艺术管理者面对艺术管理这一具体工作,如何共同面对问题,探索总体性文化政策与产业类别协同发展,是本场分论坛关注的焦点。本场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家对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台湾文化政策研究学会秘书长、台湾文化创意学会任理、台艺大助理教授林冠文老师认为实现社会活动管理知识体系应用与艺术管理教育需要从产业需求、从学科建制历史发展出发。中国美术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伟忠提到艺术管理的哲匠精神,要“像哲人般地思考、匠人般地工作”、“对于城市的整体艺术提升,民众的素养提升具有极大的作用”、“在艺术生产艺术营销的供应上,艺术管理可能有更重的社会责任”。上海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艺术行动力主席孙文倩老师主要讲述上海当代艺术馆过去十几年内做展览的经验、收获与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艺术馆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不同品牌合作艺术大展这一“跨界 ”的方式打破一般民众对于艺术馆的传统概念。《中国艺术市场》总编刘心亮老师讲述了艺术管理应该是艺术和管理两个不同的层面,艺术可以是个体,管理一定是群体,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例举三个实例,他提出艺术管理上的问题需要靠出台政策法规、健全机制来规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志刚老师就主要分析了大湾区近几年的发展模式,以国际化为主,采用香港、澳门、9 1的模式进行建设。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老师认为“艺术展览越来越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实际上就是工业化时代的来临”,然后就视觉素养、问题意识、表述系统、职业规范这四个方面并结合案例详尽地分析了美术专业从事者应当具备的特质。

不同门类艺术管理学科如何建设

各种艺术展演平台,有其相当的共通性,在学院的专业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科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课程在本场分论坛被探讨,同时把各自的个性化内容在此进行交流与切磋。本场论坛学术主持由北京中艺嘉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艺ONE艺术机构创始合伙人赵子龙先生担任。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徐晓庚教授发言提到五个方面艺术管理的轴心,三个面向,学科机制、平台机制和管理沿革,从这些方面来看艺术管理的学科融合机制。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朝霞教授从成本弊病和时代创新的问题,群落生境与三大基本演艺业态的统筹管理思路及不一样的共同体三个部分来谈新时代我国演艺产业的群落生境及其对艺术管理实践的影响。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忠教授分享了美国艺术管理者协会艺术管理本科课程标准(2018)评介与启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王凤苓教授提出在艺术史文献梳理中往往能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艺术遗产的丰厚价值,如何在当代价值中进行转化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学院谢大京教授强调设置艺术管理专业课程标准非常重要,并且需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变革,有侧重点的变化。同时每所院校在强调标准化的同时也需思考特色问题,为学生连接社会提供更好的途径。中国戏曲学院于建刚教授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在突出各校艺术管理特色和特点的基础之上,如何把通融化的东西建立起来。另一是实践问题,如何分配好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如何分辨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博物馆、美术馆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蔡琴就“博物馆对于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进行讲演,提出在历史发展中博物馆职能与价值使命的变化,肯定了博物馆作为创新驱动力场所的重大作用,阐述了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专业人才的缺失。

台南艺术大学荣誉教授、台湾美术馆前馆长薛保瑕透过“文化的推手——美术馆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的主题,引介美术馆与艺术院校暨志工教育的交融界面,分为美术馆与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面向和美术馆的志工教育两个方向,共从五个子题讲述:思考亚洲现当代性的变异、转折与开展;建构艺术发展系谱学的研究工作,来呈现台湾艺术多元发展面貌;为推动台湾当代新媒体艺术,建置开放式资料库;以推动多元视觉文化张力,“跨域”连结缩短与艺术世界的距离等。

智能化时代艺术管理开展的可能性

本场分论坛聚焦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如何保证艺术管理的“人性化”、“艺术本体”的不可取代,同时又能在具体管理实践中更好地利用智能化解决当下各类数据分析及服务,拓展跨学科交融所展现的文化新景观。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教授担任本场分论坛学术主持。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杭州智云实验室张紫徽总工程师通过互联网技术亲身经历信息化的三个阶段,提出需要用生态的方式打造信息化的观点。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对外合作总监云霞老师认为“文化和信息化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一旦一份拷贝就将会有无数份拷贝,比如一个文物,从它的实体中抽象出来,就可以有很大的传播空间,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从实体走向数字化,需要建立完备的资源库、知识库。”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院长张旭教授对智能化时代的诸多现象进行了理论梳理与总结,并认为“文化 科技”是智能时代业态的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真正加入到文化产业,必将带来产业的升级,“智能 ”不单是技术的融入,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革命。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戴伟辉教授分析了物联网、泛在通讯网、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经济、科技环境中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提出了现代学科发展的生态链结构及艺术管理研究的多学科群智演进模式。香港中文大学梁学彬教授和在场师生分享了在互联网平台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交媒体做传统意义上的传播,以改变展览传统的传播方式,尤其强调利用年轻观众的生活方式去关注观展的新视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提出艺术管理教育一级学科建设的目标,并在面向未来的艺术管理中谈到,从艺术管理学科的两个视角来进行讲述:智能和学术。她认为“艺术在媒介方面需要用各种方式传播,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对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同时要求在学科建设上也有更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