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曾侯乙编钟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互联网 2023-02-04 22:55:2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曾侯乙编钟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来源:武汉晚报

还原度最高的那套留在了台湾

曾侯乙编钟

1998年,廖桂英和李明安在复制编钟前合影 受访者供图

技术人员正在对编钟表面进行装饰 记者金振强 摄

今年,是曾侯乙编钟出土40年。它的复制已是被反复研究的课题,古人技艺逐步得到复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由于每次复制都需在原件上翻模,为保护文物,到目前为止,曾侯乙编钟仅复制了5套。

上百位科技人员通力合作复制编钟

1979年,复制国宝编钟被专家学者们提上了议事日程。湖北省博物馆前馆长陈中行回忆,当时,湖北省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这套编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早在2400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反复科研试制,逐渐掌握了塑模、制模、翻模、青铜浇铸、定音等工艺。1982年底,编钟复制研究组成功复制出了上层钮钟12件、中层甬钟14件、下层大甬钟两件,共28件,基本上做到外貌、声音与原件一致。1984年7月,全套编钟的复制工作全部完成。

目前仅复制了5套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第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成功后,省博又先后为省博编钟演奏厅、台湾鸿禧美术馆、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博物馆单位各复制了一套。在这几次过程中,无论是铸造技术、工艺流程还是调音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确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古乐器复制技术鉴定标准。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的这套编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套,由专业人士演奏古典美曲,除了周一闭馆,每天上午十点半和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半和三点半,都会有编钟表演。复制这套编钟的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安介绍,复制不同于仿制,在曾侯乙编钟原件上翻模制作的,才能称为复制。

复制编钟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

199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曾侯乙墓特别展》在日本东京展出,台湾鸿禧美术馆馆长廖桂英是众多观众中的一位。“太震惊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庞大而精美的青铜器。”她萌生了想要把这么震撼的文物带到台湾,让更多的台湾同胞感受到荆楚文化魅力的想法。1997年7月,廖桂英怀着忐忑的心来到武汉,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半个小时左右,她就和湖北省博物馆谈妥了这件事情。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顾问、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学院东方音乐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光生当时担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是接待廖桂英的人员之一。“我们都希望让更多的同胞感受到曾侯乙编钟的魅力,所以很快就谈妥了。”冯光生说。

为台湾制作的这套编钟复制了曾侯乙编钟上全部3755字铭文,从还原度来讲,这是目前为止还原度最高的一套。廖桂英说,这套编钟抵达台湾后,很快成为博物馆中的明星,两岸还策划了编钟音乐会和展览,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记者李翌 李煦 通讯员孙夏 曾攀)

曾侯乙编钟复制的六大步骤

第一阶段:翻制模具

制作钟体的模具,需要从编钟原件上翻制而来。

第二阶段:蜡模调型

制作蜡模模具并调型,处理变形、尺寸、表面瑕疵等。

第三阶段:制壳

蜡模做好后,上面包裹耐火材料,制作外壳。

第四阶段:熔炼浇筑

高温把铜融化并配方,浇筑到模具里,钟体基本成型。

第五阶段:后处理

成品钟出来后,处理表面瑕疵。

第六阶段:装饰

彩绘、错金、着色,对编钟表面进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