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地方戏「非遗皮影戏」

互联网 2023-02-04 21:41:1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邢台地方戏「非遗皮影戏」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邢台国家级非遗——皮影戏(沙河皮影戏)

项目序号:235

项目编号:Ⅳ-91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戏剧

所属地区:河北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

保护单位:沙河市文化馆

名录简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沙河皮影戏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几百年来十五代传承人传承有序,从未间断。明代,随着顺德府南关皮毛快速发展,山西、河南及上党商人在邢台南关、晋祠道开设店铺、会馆观演戏剧,沙河皮影戏逐渐兴盛。民间艺术和班社的流动演出使老怀调、平调、西调等皮影班社发展起来。顺德府南关皮影吸收了山西、河南等地传统戏剧的精华。据《沙河县志》记载:"以戏娱神"。明清至近现代时期,沙河一直有几十个皮影社演出,在冀南一带非常兴盛。现保留了邢台老皮影艺人执杆演唱和皮影器具制作的独特技艺,有大量工尺谱、口传剧本流传于世。沙河皮影雕绘工艺独特"熟皮"为顺德南关特有工艺,用阳刻、阴刻手法经过度稿、剪刻、彩绘、组装等几道工序。在皮影造型上,借鉴了传统戏剧、寺庙雕塑壁画及民间传统民俗文化造型,体制简练,线条流畅。在表演手法上,唱腔源于五府怀调(彰德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融汇冀南民间音乐、方言和山西梆子腔,而独具特色。唱腔包括老怀调西调、平调、梆子腔等,高亢粗犷豪放,并保留俚俗语,念白清晰,朗朗上口,尾音上扬,别具韵味。

沙河皮影戏,有着300多年的传承和积淀,影人造型粗犷古朴,采用牛皮刻制,许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绘,这种雕、绘相法的风貌是邢台皮影的特色之一,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绘革”的遗风。牛皮去毛,刮净,熟制后拉展,固定,上桨,晾干,制成透明度好,柔韧性强的原皮。影人的人物由插儿(头部)和栽子 (身子)组成。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人物,雕刻成镂空脸,弯回环形勾眉眼,通天鼻梁。反面人物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夸大,一幅老奸巨滑怪样儿。丑角在眼眉上画一个圆圈儿,表示诙谐轻佻。生旦净末丑,角色相当丰富。雕起来要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精雕处,拉刀、推刀、回转、顿挫、明刀、暗刀,要刀刀稳、快、准,所刻人物、动物、脸谱造形夸张,发型头盔精制。可谓千人千面。刻好后,根据人物的性格,绘上不同的色调,影人上再涂一层耐磨的桐油(现在是涂一层明漆)。再经过压展、烘干,用弦线连接。一般一个影人,要13块牛皮连接而成。最后,在人物的手、腰处固定上带有荆条把儿,尺把长的铁丝当手柄,能灵活自如地运动,还与生活中的人举动相吻合。

沙河皮影戏主要打击乐器有鼓、锣、钹、鼓板、剪板。高庙皮影戏演出的剧目,整本戏有21部,小戏、折子戏若干,以文武兼备的神话戏具多。整本戏,三天三夜演不完,小戏、折子戏,一场一个剧目,演出时间一场为三至四个小时。

沙河皮影戏是典型的皮影代表,依然保持了古朴的造型,剧目口传心授,表演通俗易懂口语化,体现了中国皮影戏的早期风貌,同时加入了沙河特色,整体表演保持了传统的习俗,文戏常用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平板、散板、非板,武戏常用平板、散板、非板,唱腔根据剧情时而欢快,时而急促,时而悠长,时而舒缓,基本上保留了原生态的的表演形式。

2013年被公布为第五批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5月2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